
木偶头雕刻大师王景然讲述与木为伴、刻木为人的故事

王景然在2002年就获得了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

雕刻

上色

涂蜡
N海都记者 陈晓婷
李梓召 文/图
海都讯 作为一项古老的民间传统技艺,木偶头雕刻在泉州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其中,以“木偶之父”江加走(1871—1954年)大师雕刻的木偶头最具盛名。
现年78岁的王景然,便是江加走木偶头雕刻传承人之一。他师承江加走的儿子江朝铉先生,作品多次参展、获奖,并被多家博物馆收藏,先后被评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民间艺术家、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近日,我们来到王景然的工作室,听他讲述六十六载与木为伴、刻木为人的故事。
化木为人
一把刻刀雕出众生相
王景然的工作室,位于泉州市区华侨新村的家里。工作室不大,靠窗的一张老式木桌上,摆着还未来得及粉彩的木偶头和几把刻刀。王景然就是在这张木桌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伏案雕刻,木桌的边缘已经被削得残破。
直刀削坯、斜刀细刻、圆刀打洞……虽已年近八旬,但在跟我们聊天的一会工夫里,王景然已经把一个粗坯削出了大致的五官轮廓。“年轻的时候一天可以刻成一个木偶头。”王景然说,现在手脚慢了,而且因为用眼过度,一只眼睛已经看不大清。
据王景然介绍,从一块木头到一个完整的木偶头作品,需要经过好几个工序。
首先是木偶头的雕刻。取一截樟木,锯出大致形状。再根据不同的人物头像特征,用直刀按比例削出粗坯。粗坯成形后,用斜刀一点一点刻出五官轮廓,而后进行整体修光。修光完毕,将头颈部用圆刀挖空,以便表演套入食指。如果是五官能够活动的角色,则须从脑后打洞,装上活眼,再塞上木块。
接下来,对雕刻好的木偶头涂抹黄土浆。在涂抹前,需要先覆盖一层棉纸,进行隔离保护,再涂抹上黄土浆。前后需要涂抹十多遍,形成一定厚度,待自然风干后,进行初步磨光。磨光完成后,用竹刀分出五形,并进行补隙修光等工序,最后用竹刀完全精细磨光。
第三步是着粉和彩绘。所谓着粉,就是上底色。底色同样需要涂抹十多遍,直至将黄土浆颜色全部覆盖,且色泽均匀。待底色风干后,用矿物质颜料勾勒脸谱。画好脸谱后,用刷子沾石蜡粉刷,使表面变得光亮,让矿物绘画持久不变色。
最后,如有胡须和发髻的角色,需要进行植须或梳发髻。不同的角色对应不同的胡须造型。发髻胡须的原料,一般为真人头发、牦牛毛、真丝等。
潜心研究
终成江派第三代传人
谈起与木偶头雕刻的结缘,王景然表示,得从其儿时说起。1944年,王景然出生在泉州的老城区内,小时候的他就喜欢做一些小手工。1957年小学毕业后,他来到泉州工艺美术公司做学徒工,成了江朝铉先生的徒弟。
“我们当时一共有3个人一起跟着师傅学习。”王景然说,起先大家都围在师傅身边看他如何雕刻,师傅也会一边做一边讲解。“感觉差不多可以上手了,我们才学着师傅的样子,拿起木头雕刻。”回忆起年少时光,王景然觉得恍如昨日。
在王景然心中,江朝铉先生不仅雕刻技艺精湛,为人更是慈善温和。每每做错或者做得不够好,先生都会耐心讲解、指正。至今,王景然还记得他刚学艺两周时,江朝铉先生便拿出他雕刻的木偶头向别人展示学习成果。
“江派木偶作品,以形写神,十分考验雕刻者的眼力和刀法。”王景然说,为此他潜心研究江派技艺,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加以创造,最终形成了雍容丰腴、神韵含蓄的艺术风格。
跟着师傅学了一阶段木偶头雕刻后,王景然又跟着国画家、雕塑家黄紫霞先生学习绘画和雕塑。他将绘画、雕塑与木偶头雕刻技术进行融会贯通,通过几十年的不断钻研,最终成为木偶头雕刻大师、江加走第三代传人。
20世纪初,不少海内外收藏爱好者慕名前来求购,王景然的作品也随之被带往海内外,让泉州的非遗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内藏玄机
10多个零件巧设机关
在工作室,王景然向我们展示了几件代表作。《六头猴王》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六头猴王的木偶头,是在传统形象的母体上增加5个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的猴面。“在这之前有人做过3头的,6头属于首创。”王景然拿起这个六头猴王,从下方的洞轻轻触碰“机关”,6个猴头的嘴巴和眼睛同时动了起来,活灵活现,将孙悟空机灵、善变的形象,更加生动地呈现出来。
这个六头猴王仅7.5厘米宽、13厘米高,不仅要设置6个头,还要在看不见摸不着的内部,设置“机关”。王景然将木偶头的后脑打开,十多块小零件被一一拆了下来。“其实这是利用了杠杆原理,一环套一环,让内部的各个环节形成连锁反应。”王景然说,一个木偶头,需要眼、手、脑合一,才能做出精品。
而为了创作出一件好的作品,王景然经常废寝忘食。“有时候半夜来了灵感,赶紧爬起来刻。”王景然知道,只有不断钻研,才能让自己的技艺精益求精。
期盼传承
愿免费传授毕生所学
对传统技艺而言,最重要的还是传承。一直以来,王景然都在寻找合适的传承人。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弟子黄国顺如今已是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福建省民间工艺大师。但让王景然感到忧心的是,如今肯学习这项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学习木偶头雕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三分靠天赋,七分靠勤奋。”王景然说,反反复复雕,不仅枯燥,受伤也是难免的,而且也很难马上见到经济效益。几十年来,陆陆续续有不少人找到王景然,想要学习雕刻技艺,但是真正坚持下来的少之又少。
随着年岁的增长,王景然愈发感到心急。“这几年来,泉州有关部门对这些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加重视,可惜我已经一把年纪了。”王景然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热爱这项技艺,潜心学习和研究这项技艺,让木偶头雕刻技艺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只要肯学,我愿意免费、毫无保留地将我的毕生所学传授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