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图)
N综合新华社 北京日报
不久前,2022年下半年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开考。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全国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由2012年的17.2万人次,跃升至2022年的1144.2万人次。今年的教资考试报名人数,已超过2022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
教师资格考试为何这么火?中小学是否真的缺老师?考了教师证就能当老师吗?那么多非“科班出身”的人当老师,家长又是怎么看待这事的呢?
现象
教资考试持续火爆
2022年下半年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结束后不久,“教资”“教资科二”等词条就冲上热搜,也反映出近年来教资考试热度的持续攀升。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介绍,作为教师行业的“敲门砖”,教师资格的报考条件相对宽松。目前,我国教资考试一般每年组织两次,分为笔试及面试,涵盖了从幼儿园到高中(含中等职业学校)的多层级、多类别,其中,中小学教资考试的参与面最广。
不少受访考生都表示,教资考试难度不是特别高。此前参加过教资考试的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池傲(化名)告诉记者:“考试对于很多专业的学生而言都比较友好。”今年已经31岁的考生严珠(化名)也表示,自己工作8年后又复习考试,“难度可以接受”。
记者调研发现,“教资热”也带火了与之相关的教材教辅、课程培训等。在某网购平台上,记者发现排名靠前的教资辅导书月销量均在5000册以上,多数资料内包括真题、考点详解、面试题目等,一些商家还打出“非师范生或零基础考生45天贴心规划,一战通关”等广告。不少考生反映,尤其对非师范生来说,购买相关教材教辅已是考试“标配”。
教资考试培训市场也在不断扩大。多名教资考生表示,身边有同学通过报班或观看网课进行备考培训。以教资考试为主要内容的手机APP,下载量、点击量不断攀升。某考试培训机构2021年财报显示,其教师序列全年营收超过8亿元,在公司全部营收中占比11.61%。
热度背后有“三变”
记者近期与多地多所高校师生交流发现,当前“教资热”背后发生了三重变化。
——报名人群变广,非师范类学生占比变高。多位高校教师观察到,近几年考教资的学生数量与专业都发生了变化。某外语院校一位教师表示,语言类专业、小语种专业学生参加教资考试的人数有所增长。池傲说,身边理工科同学参加教资考试的也越来越多。
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剑萍认为,教资考试没有将非师范生“拒之门外”,这吸引了相当一部分考生参与其中。“从统计数据来看,近几年我国报名参加教资考试的考生中,约三分之二是非师范生。”
——应考科目变多,已不限于“一人一证”。“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满足部分学校招聘需求,一些师范生不再满足于只考取某一科教师资格证。”广西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学生周佳乐告诉记者,班里约一半同学会报名参加多学科考试,拥有两门以上科目的教资证。
甘肃兰州一所高校的辅导员也表示,一人拿多科教资证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学生过去都是选择擅长的科目考试,但这几年有些学生产生‘能多考几个就多考几个’的想法。”据了解,目前教资考试对所学专业并无限制。
——拿证目的变多元,提升自身就业保障。记者发现,随着教师地位进一步提高,一些考生把当老师作为就业的重要选择。还有一些考教资证的学生只是为了“技多不压身”。“希望找工作时多一重保障。手里多个证,心里更有底。”一名考生说。
疑问
非“科班出身”的老师教孩子 家长愿意吗?
那么,家长愿意非“科班出身”的老师教孩子吗?
对此,一名初一学生的家长表示,对于教师“科班出身”的问题,应该辩证看待。
首先应该看到“科班出身”的优势。所谓“术业有专攻”,教育本身就是一门科学、一门专业。“科班出身”的老师,在各有学科专长的基础上,普遍接受过教育学、教学法、心理学等方面的学术训练和实践演练。同时,随着师范类院校对师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科班”经历还会引导和帮助“准老师”们尽快确立起“师者”的身份意识,自觉把传道授业解惑作为职业理想和追求。但也应当看到,“科班出身”和成为一个好老师之间,并不简单对应。有不少老师,因为各种原因,考学时没有选择师范院校就读,毕业后却选择了教师职业,成长为真正具有“科班水准”的名师。
考取教师资格证 就能当老师吗?
考取教师资格证就能当老师吗?对此,首都师大附中(北校区)执行校长刘明表示,今年千万考“教资”大军中,非师范生高达800万之多,清华、北大等众多一流名校硕博生也加入其中。其实,即便所有人都考取了教师资格证,也未必能入职。
通常,学校招聘教师时,教师资格证只是一个基本条件,还有笔试、面试、试讲等多个环节。招聘过程中,学校一般都会对应聘者的职业忠诚度、专业关联度和素质综合度做出判断。
尽管“教资热”还不能完全等同于“教师热”,不少报考者有“证多不压身”的想法,但是报考人数的激增、学历结构的变化、非师范生比例攀升等因素,让一些大中城市、特别是一线大城市的热门中小学在招聘教师时选择范围更大了。从录用结果看,硕士及以上学历占主体,学历层次普遍高于教师资格证规定的最低学历要求,非师范类985、211院校毕业生比例明显增加,确实容易让人得出教师入职门槛提高的结论。但是,对于一些欠发达地区、偏远山区的学校,招不到教师、留不住人才的情况仍然存在。因此,现阶段不同地域间、不同学校间还存在着冷热不均、高低不同的现象。
声音
“教资热”仍需“冷思考”
专家认为,社会对教师需求量较高是教资考试热的主要原因。目前,教师行业仍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领域。教育部数据显示,十年来,我国专任教师总量增幅达到26%,其中大多数是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都需要考取教师资格证。
教师待遇、福利保障的提高,符合当下不少学生的就业预期。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提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并逐步提高。
“教资热”现象也折射出当前的就业形势与学生就业心态。专家认为,一些年轻人在就业比较紧张的形势下,更愿意选择比较稳定的行业,这和高校中出现的“考公热”“事业编热”等趋势同步。此外,毕业生规模扩大、就业难度提升,也让大学生们在激烈的竞争中选择“多一张证多一条路”。
受访专家提示,基于“七普”数据的预测结果表明,未来十五年我国各学段学龄人口规模将持续减少,学龄人口结构将由“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形结构逐步向“上宽下窄”的倒金字塔结构转变。这将对教育资源的供需关系产生显著影响,教师资源配置也必然受其影响。大学生要明确自身职业规划,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教师队伍需求和教师职业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明确自身能力、性格、职业倾向和发展规划是否与教师职业需求匹配,避免盲目跟风从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