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里的微公园

曾埭农贸市场产品丰富,人来人往

田园漫步项目改造施工现场
N海都记者 俞志村
通讯员 吴森森 俞周一杰 黄诗繁 庄艺琪 文/图
晋江市安海镇曾埭村位于安海镇区西郊两公里处,现有户籍人口2600多人,外来工400多人,辖区面积1680亩。“党的二十大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描绘了更加灿烂的前景,更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接下来,安海镇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科学把握、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每一个村,每一个社区都要认真贯彻二十大精神,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阔步前进。”晋江市安海镇党委书记陈进福向海都记者表示。
思想引领 凝心聚力
围绕乡村振兴建设总目标,曾埭村两委在晋江市委、市政府和安海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围绕“牢记新嘱托、增创新优势、再上新台阶”的工作方向,多维施策,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如今曾埭村各项发展按下快捷键,跑出加速度,乡村振兴换挡提速,驶入快车道。
曾埭村始终把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固本之策,致力于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提高为群众服务意识,系统化开展村“两委”干部和农村基层党员培训,不断学习历练,增强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服务发展、带富致富能力,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三农”工作队伍,打通服务群众零距离,先后被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各级政府授予多种荣誉。
村“两委”班子成员团结务实,明确责任分工与工作机制,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村“两委”敬业尽责,廉洁自律,经常深入联系群众,秉公办事。
产业兴旺 乡风文明
“乡村振兴,重点是产业要兴旺。”曾埭村党总支书记、主任王美英说。曾埭村因地制宜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做文章,紧紧抓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春夏种丝瓜,秋冬种花菜,还大力推动米粉产业,促进曾埭村产业振兴,让农民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
在推动产业兴旺的同时,曾埭村不忘提升“乡风文明”建设,筑牢乡村振兴的“文化粮仓”。
“先阵地”,文化课堂便民化。曾埭村建设乡村文化站、科普宣传栏、家风家训馆、妇女儿童之家,这些文化阵地成为利民惠民政策的“大课堂”,开展乡风文明建设的“大平台”。
“送知识”,理论宣讲进家庭。围绕移风易俗、医保政策等内容为村民送知识。
“送文明”,环境整治扬新风,深入群众家中,倡导垃圾不乱堆放,污水应收尽收,打造山清水秀、利国利民、生态宜居环境。
“送温暖”,乡村振兴暖人心。曾埭村根据脱贫群众的实际需求,“结穷亲、心连心、献爱心”。
土地流转 “转出”多赢效果
今年9月中旬的一天,晋江市安海镇曾埭村党群服务中心热闹非凡,曾埭村正提前发放2023年度该村800多亩土地流转租金,涉及该村500多户村民,总计发放租金达60多万元。
通过土地流转,下一步曾埭村计划规模化粮食种植,大力发展田园风光乡村休闲旅游业,打造特色旅游乡村,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王美英介绍,土地流转是一个多赢的结果,不但进一步盘活曾埭村土地资源,实现农业规模化、机械化与专业化生产,而且将实现农业生产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也实现村民和村集体“双增收”。目前,已有专业公司正在接洽投资开发曾埭村文旅项目,除了打造田园风光与安平桥景区形成有效串联,扩大曾埭村毗邻安平桥景区的优势,还计划完善乡村空间环境及相关服务配套,引进创新科技、文化、产业等进驻乡村,深化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推动实现乡村振兴,更好地造福村民。
治理有效 生态宜居
据了解,过去的大盈溪曾埭村段和外曾溪曾埭村段环境比较脏乱,晋江安海镇曾埭村村委会和村民在外曾溪曾埭村段和大盈溪曾埭村段开展植树活动。
王美英介绍,当天共栽下蓝花楹、三角梅、樱花等200多株树苗,此次植树活动,主要是为了美化村容村貌,营造绿色、清新的宜居环境,为美丽乡村提升颜值,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曾埭村大力整治溪流及周边环境,加固堤岸、绿化造景,并巧用闲置的地块建设溪岸微景观、休闲步道等。近日,滨溪公园也种植了葡萄、莲雾、火龙果等果树350多株,在绿化景观的同时,也为乡村旅游、田园观光再添新亮点。
王美英说,曾埭村还计划利用该公园果林旁的水池种植荷花,把滨溪公园打造成一个集观光、休闲、采摘为一体的多功能公园。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村庄“金色”名片。提升村容村貌是乡村振兴的“先行棋”,为下好这盘棋,曾埭村两委守初心、担使命,村干部与乡贤纷纷出人、出资、出策,齐心协力投入整治工作中。至今曾埭村共治理河道5公里,有序推进房屋外立面改造,治理房前屋后,对村里重点历史遗迹进行保护修缮,一系列举措让旧貌换新颜,变身绿净美。曾埭村2022年在保护文物古树的同时,整个村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和休闲娱乐胜地。村民们纷纷对海都记者说,村里现在不仅环境变好了,收入也增加了,心情更舒畅了。
人文鼎盛 一家出了六博士
曾埭村人文鼎盛,历来有一些耕读人家。王美英说,村里的黄诗普一家子一共出了6个博士,这也是村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一名村干部的带领下,记者来到黄诗普的家,黄诗普的家已经老旧了。黄诗普的兄弟在旧房子旁盖了一栋很大的楼房。黄诗普的侄儿黄群峰说,她的伯伯、伯母都是博士,伯伯的儿子、儿媳妇、女儿与女婿也都是博士,这就是所谓的一家出了6个博士。
黄群峰说,他伯伯读书聪慧,高中毕业后就考入厦门大学,并结识了同在厦门大学念本科的伯母。伯伯厦门大学毕业之后就去了外省,并一飞冲天。他7年前结婚时,他伯伯带着伯母来参加他的婚礼。黄群峰的妈妈黄丽元说,当时的村支书告诉泉州一家媒体的记者说,他们村里有一户人家出了6个博士,记者都不敢相信。他伯伯如今已八十出头了。
记者随后在曾埭村党史村情馆看到,黄诗普1961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黄诗普在一军事院校工作,退休时已是副军级干部,随后在重庆生活。
此外,党史村情馆展示的资料显示,除了黄诗普之外,曾埭村另外还有4个留美博士,其中两人为哈佛大学教授。江山代有才人出,2018年毕业于晋江养正中学的黄亦陈以687分的高分获得福建省文科高考状元,并被北京大学录取。
村里的老人们说,从黄亦陈的身上,他们仿佛又看见了黄诗普与4名留美博士年轻时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