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成品的霞徐大红团

▲村民体验制作小红团
海都讯(记者 黄义伟 毛朝青 文/图) 红团,自古以来就是莆田人独特的吉祥食品,不仅是祀神明、祭祖先的吉祥供品,还是老小皆宜、甜咸可口的喜庆特色小吃。
红团,主要品种有“三十暝”,“炊红团”,用糯米粉加入食品红,揉成外皮,内馅主要有糯米(粒)馅、绿豆(熟揉成团)馅等,大部分是甜的。外皮包上馅,用木刻红团印,拓印成模,底垫“圭叶”,即高良姜,用作铺底蒸东西食用,有特殊香味,最后炊蒸而熟。红团寓意日子红红火火、阖家团团圆圆。
据介绍,莆田涵江区涵东街道顺济庙制作的霞徐大红团,是全国最大的红团。记者在顺济庙看到,今年制作的超级大红团直径88厘米,中间一条红色巨龙,旁边环绕56个小红团,象征中华巨龙腾飞,56个民族和睦团结。巨龙边缘添上一圈小福桔,寓意大吉大利,表达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心愿。
据庙里的老人介绍,顺济庙元宵制作大红团的历史已经长达百余年。
红团现在的制作者是黄天赐老人,这是祖传的技艺,莆田仅他家会此绝技。后来,黄天赐老人年龄大了,由他的孙子等后人继续传承。涵东街道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超级大红团的制作,村民在前一天就开始动手,做皮做馅加蒸熟,整个过程持续4个多小时。
大红团上面的主图,100多年来历经了多次变化,最早雕的多是龙,字是以福禄寿为主,现在大红团的主图多是“福”字。今年红团上还可以配上兔的图,寓意“兔”飞猛进。
红团是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会做红团的人越来越少。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涵江顺济庙在制作大红团的同时,也举办文创活动,让小朋友和游客也参与制作小红团。
此外,顺济庙里的春景斋菜,也是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原制作者也是黄天赐老人,不过现在好多人会这一绝技了。春景斋菜最早的记载见于北宋时期的霞徐人,古人以虔敬之心用糯米粉捏制出各种造型,或为十二生肖或为鱼虾,色彩鲜艳亮丽,样样栩栩如生,件件都是巧夺天工的艺术品。看着这些“鱼虾”,实在很难让人相信是用糯米粉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