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

“心灵感冒”是被忽视的角落? 小小少年陷入“深海”引关注

N综合人民网 澎湃新闻 半月谈 人民日报

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春节长假中,青少年抑郁症的话题,却再次引发广泛关注。

大屏幕上,动画电影《深海》以光怪陆离的画面、意识流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一个抑郁症小女孩的感情世界。现实世界中,江西15岁少年胡鑫宇的悲剧令人叹息,心理学家推断他极有可能已经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需要专业的心理诊断和救助。

“少年不识愁滋味”,正是青春年少、积极向上的阶段,他们何以小小年纪就抑郁?走进心理科诊室求助的孩子又是什么状态?

医生眼中 抑郁症孩子可爱又无助

有情绪问题的孩子,表面不一定有明显的异常。有的孩子状态低迷、不愿说话,也有的孩子坐姿松弛,有问必答,表达清晰,讲话时会习惯性地笑。

在广州市珠江医院心理科“青少年情绪障碍门诊”负责人赵久波教授的眼里,这些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有孩子气的单纯、可爱,同时,有了情绪问题之后,他们也是非常无助的。“情绪问题严重到一定程度时,单靠跑步、打球、听音乐这些办法来自我调节,是搞不定的,而孩子的社会关系简单,生活中一般只有父母、老师、同学,如果在父母那里得不到支持,同学、老师关系不好,那就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了,非常无助。”

有些孩子的处境,让赵久波觉得,如果换作自己,也会非常难:父母分开,或者父母不在身边、不怎么管他,带他的老人只有精力管个温饱,孩子身边没有特别亲近的人可以依靠,“他的世界是非常孤单的,如果生活中还有人欺负他,有人瞧不上他,他自己性格也比较内敛、没什么朋友,情绪问题又导致他精力体力差、脑子不好使,这种情况换作是我,我也会觉得特别痛苦、无助”。而这种处境的孩子,即使医生、老师调动起社会资源来帮助他,往往也难以摆脱这种无力感。

心理辅导 变守株待兔为主动服务

“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至20%,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9500万,其中半数为在校学生。”前不久发布的《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公布了上述数据。有数据显示,抑郁症患者中,得到规范治疗的只占总人数的10%左右。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卫健、民政、共青团、妇联等多个部门,但目前职能划分不清、职责交叉等问题,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谁都管又谁都不管”。社会对心理疾病患者的“标签化”歧视、国人对长期药物治疗的心理抵触,甚至总是要靠“抢”的心理科号源、有限的看诊时间,都是后续治疗的阻力。

“要将原来守株待兔式的心理辅导室服务方式,转变为积极构建‘主动出击’的多层次服务网络。”中国心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刘正奎教授建议,青少年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学校更容易对青少年心理问题实行有效干预。要尽快建立以学校为责任主体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机制,构建以学校心理健康专职教师为主导的“班级-家庭-社区”三级干预队伍。

教育主管部门应通过常态化培训提高心理辅导老师专业素养,在职务级别、工资待遇、履职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工作进行绩效考核评估,激活队伍热情,提升工作水平。

政策已经在行动。2021年10月,教育部在对《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的答复中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心理健康服务相关的文件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给予了高度关注。这些“不开心”“不想上学”的孩子,有望更早地被发现、被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