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宋晖 见习记者 吴雪薇
张艺谋电影《满江红》春节档热映,尽忠报国、力挽狂澜的英雄岳飞再成人们的热门话题。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英雄的成就,离不开背后无数人的支持。岳飞虽生长于河南汤阴,但在其建功沙场的报国道路上,也有着闽人的影子,他们的赏识帮助乃至一路同行,共同铭刻下英雄历史的光辉一页。今天,我们就一同寻找岳飞在福建留下的痕迹与故事。
闽籍抗金名臣李纲
力挺岳飞“尽忠报国”
祖籍福建邵武的李纲,曾于北宋徽宗时期领导开封守卫战,是两宋之际的抗金名臣。
靖康之耻后,李纲被高宗赵构复用为相,进入人生的高光时刻。
李纲起用了一大批抗金名将,其中便包括进士出身,治国用兵之道皆为精通的宗泽。靖康二年(1127年)六月,宗泽以69岁高龄出任东京留守兼开封知府,招聚义兵近200万,与金兵隔黄河对峙。此时虽已从军,但还是低级军官的岳飞投奔东京,不久却因犯法,被判死刑。将要执行时,凑巧宗泽经过刑场,看他气宇不凡,临死不惧,于是给他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此时金兵进攻汜水,他给岳飞500骑兵,要其奋勇立功。“孤勇者”岳飞听命而行,歼灭了敌人。从此岳飞就跟随宗泽南征北战,他率领的岳家军纪律严明,屡建奇功,李纲向高宗赵构建议,支援岳飞,多发给军饷,以此帮助岳家军招兵买马,壮大实力。在写给秦桧的信中,李纲也曾提起岳飞年纪轻轻,就能屡立奇功,朝廷应当多给嘉奖,决不能亏待。
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岳飞在第二次北伐中立下赫赫军功,冉冉升起的抗金新秀愈发得到李纲的重视。
可是,转眼,宋高宗及主和派大臣驱逐李纲,先调其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接着又罢免张所、傅亮等名将,蓄意破坏李纲的抗金部署,迫使李纲辞职。李纲主政仅七十五天便遭罢相。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宋金议和,高宗欲再起用李纲为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大使,心灰意冷的李纲力辞不受,仅带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之衔居于福州,并最终逝世于福州仓前山椤严精舍的寓所,享年58岁。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纲在福州留下了一首令人唏嘘的《病牛》,福州成了一代抗金名臣最后的归宿。
福建漳浦的高登
与岳飞结为儿女亲家
高登是宋时福建漳浦人。高登11岁丧父,母亲勉力供其求学。他读书勤奋,20岁时入太学。徽宗宣和年间,金兵进犯开封,还是太学生的高登与同学陈东等联名上书,请诛蔡京、童贯、梁师成等误国奸臣,此事得到朝中不少大臣响应。
靖康元年(1126年),时任尚书右丞兼东京留守的李纲便积极赞成姚平仲夜劫金营的建议,不料风声走漏,劫营失败,导致李纲被罢黜。高登与陈东在宣德门上书,声援李纲与抗金老将,最终逼迫钦宗复用李纲。
忠心报国之人自会惺惺相惜。岳飞和高登同朝为官,从年龄而言,岳飞年长高登一岁。民间传说,岳飞与高登相知,发生在二人在贺州的第二次见面后,两人谈完国事,聊起家庭。高登告诉岳飞前年得一子,取名高拂;而岳飞也于四年前得一女,取名银瓶。岳飞便提议:两人志同道合为国效命,莫若为子女定亲,结为秦晋之好。
传言真否?正史实无详细记载,但在清光绪版《漳州府志》的“烈女”中,提及“岳氏”称:“岳氏,岳武穆女,许配高东溪(高登字东溪)第四子(高拂)。”这一细节记载于漳州的地方府志,可证其确为岳飞与福建的一段渊源。如今,漳浦县杜浔镇路打村宅兜自然村的“双忠祠”——高岳圣祠门联还刻有朱熹所作的“获鹿感鱼千秋称孝子,朋东仇桧万古识忠臣”。
福建小说家熊大木
用“说岳”助“封神”
历史人物岳飞能成为“神”,离不开小说故事的演绎,而福建人在其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明代嘉靖年间,福建建阳文人熊大木编撰了说岳题材《大宋中兴通俗演义》,被公认为“说岳”故事系统成形于他。
熊大木是明代通俗小说家,他出身刻书世家,是建阳当地知名文人,遍览群书,涉猎诸史,知识广博,因此屡应书坊主邀请,为书坊主编撰或校勘书籍。
熊大木的姻亲、当时建阳颇为知名的书坊主杨涌泉,有一天带着一本浙江刊刻的《武穆王精忠录》上门,邀请熊大木把这本关于岳飞的著述改编成演义小说,供杨氏书坊刊刻。熊大木以此书为基础,参考商辂《资治通鉴纲目续编》等正史资料,吸收融合宋代以来民间久已盛行的岳飞题材小说、戏曲和传说,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编成《大宋中兴通俗演义》。
《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演述以岳飞为主的中兴名将抗金事迹,把岳飞的英雄传奇故事置于南宋初年宋金相争的历史图卷之中,在塑造岳飞英雄形象的同时,比较全面地叙述了岳飞时代的政治军事情形。熊大木借鉴编年体史书的叙事结构,以史为纲顺序叙述的同时,借助小说戏曲的传奇笔法、民间传说的生发想象,对人物、事件进行铺陈敷演,对岳飞故事作了全面系统的整理,是岳飞形象塑造和岳飞故事发展的关键环节,对后世“说岳”题材艺术影响深远。
忠肝义胆的岳王
成为泉州的民间信俗
2011年,泉州鲤城的“泉州关岳信俗”项目入选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泉州,关帝信俗很盛,关帝就是关羽。泉州文博界人士介绍,涂门街在古代叫作通淮街,当时的泉州城共有七座城门,每座城门都有一座关帝庙。人们在各个关帝庙前面加上街道的名称以作区别,于是位于涂门街的关帝庙前加“通淮”二字。
通淮关帝庙后来叫作“关岳庙”,这“岳”指的便是岳王爷,它是目前泉州仅有的一座“关岳庙”。据《通淮关岳庙志》记载,泉州通淮关岳庙在明万历年间重修,而具体创建日期目前无从考证。
泉州通淮关岳庙的负责人称,原先叫关帝庙的时候,庙里只供奉关公。1914年,当时的北洋政府下令,在北京鼓楼西兴建关岳庙,将关公与岳飞合祀,祈望北洋军将领能与关公和岳王爷一样勇武善战。后来,全国的关帝庙陆续改名,于是泉州关帝庙就改成了“关岳庙”,同时供奉关公与岳飞,并且延续至今。
关岳庙中关公有神像,而岳飞没有,只有一块圣旨牌。这是为何呢?
民间百姓用丰富的想象力谱写出各种传说故事。
传说,关羽和岳飞,都曾经被选为“护国”之神。元代初年,关羽成为当时的“护国神”。明代朱元璋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英雄岳飞请出来做“护国神”,以震慑北方。
相传清朝统治者曾想依照明代旧制,敕封岳飞为“护国神”,哪知敕令一下,岳飞神像的脸皮竟然脱落一大层,百姓们说,这是岳飞不愿接受清朝敕封。岳飞神像虽经过几次修整,但都无法弥补脸部脱落的缺陷,后来便只留牌位,不摆神像。所以清代以后,泉州通淮关岳庙只有关帝塑像而无岳王塑像。
时间成就了岳飞,在他为报国信念而征战的沙场上,有着无数赏识他、成就他的名士,他的故事也由广大善良而虔诚的百姓口口相传。有“海滨邹鲁”之称的福建,也为他留下了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