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皂隶舞表演(林碧桃供图)

“抬轿冲海”习俗,出巡的队伍浩浩荡荡,绵延数公里(毛朝青/图)

枫亭仓溪村游灯,因“郭”姓村民较多,故在灯上标注 (读者供图)

仙游榜头镇的板凳灯(黄义伟/图)

莆仙地区游神盛况(林碧桃供图)
N海都见习记者 吴雪薇
“打铁球”“攀刀梯”“九鲤舞”“板凳龙灯”“皂隶舞”“抬轿冲海”……元宵佳节期间,极具地方特色的莆田节俗“火出圈”。现场人山人海,盛况空前,相关视频直播更在网上引来全国无数网友围观。在生活节奏日益快速的现代社会,时常能听见“过年没年味儿”的叹息。但对于莆仙地区而言,这似乎是一个并不存在的困扰。莆田的年俗为什么如此具有生命力?
盛大的游灯活动
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距仙游县城27公里的枫亭镇,以热闹的民俗活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每逢元宵节,这里总能吸引来大量的游客。
“枫亭元宵的游灯可以说是全莆田最热闹的,各村都会进行神祇巡游和游灯。正月十三到十五,镇上也会举办盛大的游灯活动,参加者往往有数千人,不少媒体都会来拍摄,每次都吸引数万的线上观看量。”枫亭镇文化站的林碧桃站长介绍,“今年闻讯而来的外地游客很多,住满了枫亭的各大宾馆。”
“村子里会搭戏台,请戏班,配合游灯更热闹。”一位枫亭镇沧溪村的小红书博主说,虽然在福州工作,但年节里都要赶回老家看游灯,“在这种大型节日里,大家聚在一起,有着满满的仪式感”。
该博主说:“枫亭老家的游灯又回来了!红红火火,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小时候看完游灯后就要开学了。游灯是记忆里最具年味的活动,希望能永远永远地被传承下来。”
地方历史的印记 在传承中不断延续
人们把从汉代以来有功于莆、有德于世的人封为神祇,逢年过节,870多位神祇悉数登场,巡安莆仙大地,为莆田人民祈福,为家国安宁祈祝。游神,自然也是莆田元宵的重头戏。
同样位于枫亭镇的麟山宫,在游神的时候有跳皂隶舞的习俗。这种源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的民间舞蹈,俗称“乡人傩”,源于汉代的“傩舞”,有着全国少有的表演形式,节奏鲜明干练、动作威武刚烈。古代官员出巡时,也用它来鸣锣开道、耀武扬威,而现在,麟山宫皂隶舞则在正月里麟山宫出游及龙腾宫的菩萨巡游时来为队伍“打前哨”,营造出神祇出游庄严肃穆的气氛。
“我们村里的人元宵跳皂隶舞,古代考上举人进士,还有举行祭祀大典时,大家也都爱跳皂隶舞。”皂隶舞非遗传承人陈尊华说,枫亭镇周边的数十个村庄,许多人都爱跳皂隶舞。
铿锵的鼓乐响起时,穿缁衣着草鞋,身插金色纸花的皂隶们,戴起黑、红、绿、蓝色的面具,手中的皂隶板舞出精彩的节奏;盘腿,跳跃,左右摆动,整齐划一的动作,跳出了莆田百姓对家庭平安、生活和乐的虔诚祝愿。
乡间“元宵宴” 见证生活的美好变化
“莆田的元宵特别长,有十天半个月,而且每个地区的元宵时间都不一样。我们这从正月初七过到廿七。这期间各村都会请我过去做元宵宴,今年我做了四五十场。”莆田涵江区白塘镇的孙建成师傅,是莆田“元宵宴”的非遗传承人,12岁就跟随父亲拿起了锅铲。
“村里人祭祀通常都用整猪整羊,祭祀之后撤下来,就交给我来做元宵宴。”这些食材,经孙师傅巧手加工,成为乡亲们招亲待友的福气佳肴。
元宵宴通常是由一个村或者一个宫庙来办。人们选出当地最德高望重,有福气,又会办事的乡望做“福首”来操办祭祀,结束之后,也由“福首”牵头来组织元宵宴,所以“元宵宴”也叫“福首宴”。给每道菜都取个吉利的菜名,最后两道菜中,一定要上用米糕做成的“福首糕”。
“过去穷的时候,元宵宴都办午宴。大家宁愿走个大半天山路,也要赶来和亲友们聚聚。现在生活好了,大家都开车来,午宴还是晚宴,就都无所谓了。”孙师傅的炒锅里,翻涌过元宵宴无数的美味,伴随食物的香气蒸腾而起的,还有莆田日新月异的美好变化。
很多节俗技艺 都入选了非遗项目
元宵节期间,莆田民间歌舞盛行,从乡村到城市,无不笙乐悠扬,灯火繁茂。各大乡镇流传着惠洋十音、涵江文十音、沟边九鲤舞、莆仙戏、九莲灯、皂隶舞、妈祖筵席、莆田红团、涵江蔗塔、妈祖信俗、九鲤湖祈梦、棕轿舞、东海圈灯、元宵五福筵等缤纷节俗,眼花缭乱的庆典与习俗中,涌动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旺盛的传承生命力,很多节俗技艺都入选了各级非遗项目。
“很少见到节庆活动有那么大阵仗的,不仅仅是当地人来过节,很多见多识广的‘老炮儿’(摄影师)也闻声而来,长枪短炮的,特别热闹。”正月十八参加过南日岛浮叶村“抬轿冲海”习俗现场直播的小林印象深刻。
“莆田历史上有着尊儒崇文的鼎盛风气,当地产生了非常多人才辈出的大家族,比如宋代著名大书法家蔡襄的枫亭蔡氏。”莆田民俗专家林成彬表示,世家大族间谁的活动办得热闹,办得有内涵,就成为乡里评判宗族和个人成就的标准,使得莆田的元宵逐渐演化成绵延一整个月的盛大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