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泰县葛岭镇溪洋村,漫山遍野的青梅花盛开(资料图)
N海都记者
吴雪薇 刘锦涵/文 马俊杰/图
“……你浅浅的微笑就像乌梅子酱,我尝了你嘴角唇膏薄荷味道……”这段时间,歌手李荣浩的一首《乌梅子酱》引发“审美争议”的同时,也勾起了不少网友的“馋虫”。
乌梅,是由梅子制成的果脯类食品,它的原料,则是酸甜可口的青梅。而福建省的永泰、诏安一带正是青梅制品的主要产地之一,今天就来说一说福建青梅的那些事。
乌
梅
与梅子的花式吃法
将未熟的梅子果实进行熏制等工序处理,得到类似梅子干的蜜饯,这就是乌梅了。不过,李荣浩歌中的乌梅子酱,应该就是由梅子直接制成的梅子酱,未必与熏制的乌梅有关。有记者特别向李荣浩团队求证了此事,得到的回复是:李荣浩写歌词时,为了更押韵和更好的文艺感,将其改为了乌梅子酱。
而梅子酱在我国南方许多省份都十分盛行。最简单的做法,是将青梅用盐水搓洗浸泡后,放入陶锅里缓慢熬煮并加入冰糖,就可以得到颜色澄黄透明、酸甜可口的梅子酱。根据配方不同,也有加入桑葚、甘草、山楂、陈皮、洛神花等材料的做法。
先秦时期,人们已经懂得用梅子酱来调味。当时,梅子酱可能在某些程度上起到了醋的作用。不过,随着人们家中的调味料种类越来越丰富,曾经在调味地位上举足轻重的梅子酱则逐渐消失了踪迹。但在一些特定的菜肴中,酸甜的梅子酱依然是“点睛之笔”,比如广东烧鹅中的梅子酱。烤得恰到好处的烧鹅,外皮焦香酥脆,鹅肉脂香四溢,梅子酱轻蘸的一点酸甜,成为鹅肉减腻增香的点睛之笔。
而我们更耳熟能详的,还有用乌梅熬制而成的,可口的酸梅汤。将乌梅泡发后,以冰糖、蜜、桂花一起熬煎,再经冰镇之后的夏日佳品,有着生津止渴等功效。过去大街小巷,干鲜果铺的门口,随处可见卖酸梅汤的摊贩。摊上插一根月牙戟(表示夜间熬的),挂一幅写着“冰镇热水酸梅汤”的牌子,摊主手持一对小青铜碗,不时敲击发出铮铮之声。路人大有望梅已自解渴,闻声已自清凉之感。一碗下肚,暑气全消。
这些好吃的小东西,也有着一定的药用价值。最早认为梅子可以入药的,是古老的《神农本草经》,书中说“梅实味酸平,主下气、降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志、恶疾”。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在讨论治病良效时,直接提起了乌梅的制作:“梅实采半黄者,以烟熏之为乌梅。”
梅
子
与它们的福建产地
福建与梅子有着悠久的历史牵绊。最早记载梅的地方志是宋朝梁克家的《三山志》,文中提到“怀安侯官乡户,园林种至十万株,盐者为白梅,焙干者为乌梅,贩至江浙”。宋代的怀安与侯官,大概就是现在福州的仓山与闽侯一带,那里乡下人家收获的青梅制成白梅与乌梅,远销江浙。可见福建的梅子,在宋朝就已经广受人们的欢迎。
但要论福建两大最著名的青梅产地,还属漳州诏安与福州永泰。诏安县素有“中国青梅之乡”的美称,自明清开始,诏安民间一直传承着种梅、制梅、吃梅的习俗。这里降雨充沛,气候冬寒夏热,非常适合青梅的生长。4个青梅主产区同时还是诏安富硒土壤主要分布区,富硒土壤面积和含量皆为福建省之最,土层深厚的沙壤地,让在此地生长的青梅有着极高的营养价值。据《诏安县志》记载,康熙三十年(1691年),梅就已被列为主要水果之一,且已被加工为白梅、乌梅、青梅(蜜梅)。
而永泰青梅则以面积大、产量高、品质好著称。作为福建省第二大青梅种植基地县,青梅在永泰县有100多年种植历史。从2015年起,永泰县政府在每年的12月下旬,就会办“李梅节”活动;5—6月的青梅花期,遍植青梅树的永泰溪洋村,也会吸引许多游客前来旅游打卡。
青
梅
转变为“梅”好滋味的过程
根据福建省中药资源普查资料,福建乌梅的传统加工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是上杭县的乌梅传统加工方法。将梅果铺放在厚约6cm的竹帘上,上面盖一床稻草席,然后起火烘烤熏制。木材要选用半干半湿的硬杂木柴片,这种柴片很耐烧,火焰低,且多烟。既不会烧坏竹帘,又能熏黑梅果。开始时,要用小木块烧,之后再加入大木块。熏制期间专人看火,以保持一定的火势。等烤了4小时左右,把梅果翻动一遍;8小时后,若果肉完全收缩,就可以起炕了。起炕后把其中一些不够干的梅果拣出,放在烤下批梅子的竹帘四周边缘再烤。等到梅子被烤得皮皱色黑,肉仁干燥,种仁与核多数脱离,摇晃时有响声,就算烤干了。此时,以皮完整不破损,肉还厚的乌梅,就算佳品。
第二种乌梅传统的加工方法,即来自永泰县。将新鲜的青、黄梅果经水洗湿,捞起滴干水分后,用磨好的木炭粉撒在湿的梅果上,使梅果表面都蘸上炭粉,或者把炭粉拌成浆,倒入梅果堆中拌匀。然后上炕,用杂木材加热烘焙熏制。第一天火力大,然后逐渐减弱,烘2~3个昼夜后,就可以起炕了。再闷二至三天,乌梅的表里干度便会逐渐均匀。
“慢慢地读‘乌梅子酱’会变成微笑的表情。”有网友在《乌梅子酱》的音乐平台留言道。而酸甜乌梅童话的背后,是明清时期就掌握了乌梅、话梅、梅酒、梅脯等传统青梅加工技术的勤劳的福建人。品乌梅,说乌梅,梅香弥散的幸福歌唱着爱情与生活的小确幸,也勾勒着福建人勤劳致富的往事与梦想。
科普
梅子、杏子、李子
关系比较近也有点“乱”
在我们的认知中,梅子、杏子、李子这三种水果好像看上去都差不太多,有时候甚至会把它们混为一谈。既然提到了梅子,今天就简单说一说这三种水果。
在分类学上,这三种植物关系比较近,但也有点混乱。
梅、杏、李都属于蔷薇科下的李属(也称梅属);李属下包括李亚属、樱亚属和稠李亚属三个亚属;李亚属下又分李组和杏组。
我们食用的水果李子,主要是李组下的中国李和欧洲李;杏和梅的关系更近,都属于杏组。(科普中国)
史话
那个最懂青梅的曹操
古往今来,与青梅相关的人和诗句多得难以赘述,但最懂青梅的非三国时曹操莫属,他不仅和刘备一起用青梅当下酒菜,还留下了“望梅止渴”这个传续至今的成语。
青梅,也被称为曹公。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吴人多谓梅子为‘曹公’,以其尝望梅止渴也。”
“望梅止渴”的故事被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记录在《世说新语》中:“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因为味过于酸,以至于青梅只要被嘴念出、在脑中闪现,就会有津液不由自主地从口中泛出,慢慢浸润口舌、心脾。
曹操对青梅情有独钟,与他的第三位夫人卞夫人有关。卞夫人在自己家乡的时候,喜爱青梅,随曹操迁入河南许昌后,没有机会欣赏和品尝青梅了,忍不住长吁短叹。曹操见状,忙派人从乡村移来许多梅树,种在相府附近的九曲河畔,形成一片梅林。曹操还用耐腐、耐湿的梅木,在梅林里建造了一间小亭,亲笔书写匾额“青梅亭”。(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