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

花高价维修阳台 钱给了“漏”还在 福州市消委会发布消费投诉典型案例,指导消费者如何处理“糟心事”

N海都记者

梁展豪

母亲私自代签婚介合同,遭女儿反对后,想退部分款项却遭拒;花费2万余元给阳台补漏,结果漏水依旧……《2022年福州市消费投诉十大典型案例》中,入选了这样两个“糟心”的消费案例。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遇到此类事件该如何处理。

案例一:母亲代女签订婚介合同

2022年8月17日,消费者曹女士投诉称,其于2021年11月底以女儿名义与福州某婚介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某婚介公司”)签订《婚恋服务合同》,对服务内容、服务期限、服务费用等进行约定,其中合同期限为2021年11月22日起至2022年8月22日止,并缴纳服务费用33888元。

由于她女儿不接受婚介这种形式,且忙于工作,对婚姻问题并不上心,致使后续的约见服务一直未能安排。随着合同期限的日益临近,曹女士没办法了,只好向女儿坦陈委托婚介公司的事,但是女儿仍坚持不接受婚介服务,对母亲代签合同的行为也不予认可。

鉴于无法说服女儿继续履行合同,曹女士向婚介公司提出愿意支付5000元作为补偿、婚介公司退回剩余款项的解决方案,但遭到拒绝。于是,曹女士向福州市消委会进行投诉,要求婚介公司退还服务费用28888元。

调解:

接到投诉后,福州市消委会介入调查调解。

鉴于曹女士在没有取得代理权的情况下代其女儿签订婚介合同且未取得其女儿追认,且双方现有证据不足以证明本案符合表见代理的情形,所签订的婚介服务合同应属于无效合同,再加上曹女士女儿坚持不接受婚介服务,婚介服务合同事实上已无法继续实施。

此外,婚介服务合同中存在服务费不退、到期合同终止等不平等格式条款,限制了消费者权利、减免经营者责任,对消费者显失公平。

经调解,曹女士承担6000元的服务费用,婚介公司退回剩余款项27888元。

提醒:

作为父母,关心孩子的婚姻大事是可以理解的,但应多与子女交流沟通,不要强行干涉或越权代办,切勿与婚介机构代签婚介服务合同,以免事与愿违,影响家庭关系,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婚介机构要加强对征婚者提供的证件资料的查验审核,对非本人签订的婚介合同应及时予以确认核实,并按照征婚者意愿及合同约定提供优质的婚介服务,为婚恋双方进一步发展创造机会。

案例二:房屋补漏遭遇高价收费

2022年3月17日,消费者黄女士投诉称,因家中阳台天花板漏水,其于3月13日通过某网络平台APP找到一家名为“本地金科防漏科技”的店铺,页面中显示的评价超过5000条,好评率很高。

根据APP提供的电话号码,黄女士与对方取得联系。当天下午,施工人员上门勘察阳台及卫生间后进行维修,其间既未出示营业执照及相关施工资质证件,也未与消费者签订合同、告知维修总价。

施工前,黄女士曾询问维修所需材料数量及费用,施工人员称按材料收费,“不清楚会用多少,用多少算多少”。施工过程中,黄女士还发现施工人员所用的材料,均为没有标签标识的“三无”产品。

施工结束后,施工人员方才告知需支付维修总费用24600元,黄女士通过微信二维码支付了款项。之后,黄女士发现阳台、厕所漏水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在与网络平台及所涉商家交涉未果后,遂向福州市消委会投诉,要求商家全额退款及赔偿后续维修费用。

调解:

接到投诉后,福州市消委会介入调查调解。经查,该店铺为网络平台的个人认证商家,但未在网络平台网页显著位置公示个人主体信息及相关声明,且涉嫌虚构交易、编造用户评价。

针对存在的问题,福州市消委会向网络平台发出规范经营者主体信息公示及清理违规虚构好评的“建议函”,并从消费者转账信息入手,向社交软件所属公司及收付款平台发函,希望协助对所涉的相关账号收付款功能予以冻结,敦促经营者积极配合化解消费纠纷。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黄女士最终追回被骗款项24600元。

提醒:

消费者在选择房屋补漏维修商家时,应注意:

一是尽可能找线下实体商家。房屋补漏维修服务涉及勘察、维修、售后等诸多环节,一旦出现问题容易引发消费纠纷,消费者不要一味贪图便宜,通过搜索网站查找或网络平台推荐的商铺也要多加审核,以防踩“坑”。

二是签订合同明确责任。维修前,消费者要与商家对材料、价格及施工要求进行约定,并注意留存通话录音、微信聊天记录等,可能的话尽量要求商家签订服务合同,并在合同中载明质保期,防止事后发生争议,缺乏凭据。

三是发生争议积极维权。消费者发现商家存在侵害自身合法权益行为的,要积极主动维权,向有关部门求助,让非法商家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