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07

花2万给阳台补漏 仍“滴滴不休” 消费者正当权益被侵犯,如何解决看部门支招

N海都记者

梁展豪

阳台漏水,找来施工队,结果却被坑2万余元,而且漏水依旧;母亲隐瞒女儿代签婚介合同,遭女儿反对后,想退部分款项却遭拒……生活中,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商家侵犯怎么办?看看部门如何支招。

案例一 房屋补漏遭遇天价收费

2022年3月17日,福州市民黄女士因家中阳台天花板漏水,于3月13日通过某网络平台APP找到一家名为“本地金科防漏科技”的店铺,店铺资料显示评价超过5000条,好评率很高。

当天下午,施工人员上门勘查阳台及卫生间后进行维修,其间既未出示营业执照及相关施工资质证件,也未与黄女士签订合同、告知维修总价。

施工前,黄女士曾向施工人员询问维修所需材料数量及费用,施工人员称按材料收费,阳台一斤350元,卫生间打孔注胶一斤90元,至于材料数量,则表示“不清楚会用多少,用多少算多少”。而且,施工过程中黄女士还发现所用的材料均为“三无”产品。

等到施工结束,施工人员方才告知需支付维修总费用24600元,无奈之下黄女士支付了款项,然而施工人员未向其出具发票或收款收据。之后,黄女士发现阳台、厕所漏水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于是向福州市消委会投诉。

福州市消委会介入调查调解发现,该店铺未在网络平台网页显著位置公示个人主体信息及相关声明,且涉嫌虚构交易、编造用户评价。之后,商家所属账号也被网络平台冻结。市消委会从转账信息入手,向社交软件所属公司及收付款平台发函,希望协助对所涉的相关账号收付款功能予以冻结,敦促经营者积极配合化解消费纠纷。黄女士最终追回了被骗款项24600元。

案例评析

商家做法违背了诚实信用的原则,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涉嫌构成欺诈。

在此,提醒消费者在选择房屋补漏维修商家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尽可能找线下实体商家,对于通过搜索网站查找或网络平台推荐的商铺,消费者也要多加审核,以防踩“坑”。二是签订合同明确责任。消费者在房屋补漏维修服务前,要与商家对材料、价格及施工要求进行约定,并注意留存通话录音、微信聊天记录等,可能的话尽量要求商家签订服务合同。三是发生争议积极维权。发现商家存在侵害自身合法权益行为的,向有关部门求助,让非法商家无处遁形。

案例二 母亲代女签订婚介合同

2022年8月17日,福州市民曹女士投诉称,其于2021年11月底以女儿的名义与福州某婚介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婚介公司”)签订《婚恋服务合同》,并缴纳服务费用33888元。

由于女儿不接受婚介这种形式,签合同时曹女士瞒着女儿,又与婚介公司商量,以朋友介绍等说辞安排其女儿参加了一次相亲见面。后因女儿忙于工作,后续的约见服务一直未能安排。

随着合同期限日益临近,曹女士只好向女儿坦白。鉴于无法说服女儿继续履行合同,曹女士向婚介公司提出愿意支付5000元作为补偿、退回剩余款项,但遭到拒绝。

福州市消委会介入调查调解指出,曹女士未征得女儿同意,以女儿名义签订婚介服务合同,实属不妥。婚介服务是基于征婚者需求,带有明显的人身属性,理应与征婚者本人签订合同。但婚介公司事后未与其女儿就代理权、合同追认等事宜进行确认,且未主动向曹女士女儿表明其身份,而是配合曹女士,说明婚介公司未尽到合理注意义务,且故意隐瞒相关事实。此外,合同中存在服务费不退、到期合同终止等不平等格式条款,对消费者显失公平。

案例评析

本案中,签订婚介合同非曹女士女儿的真实意思表示,同时曹女士女儿明确表示不予追认曹女士与婚介公司签订的合同,现有证据也不足以证明本案符合表见代理的情形,故婚介服务合同属于无效合同。但曹女士为其女儿向婚介公司购买服务并预付了33888元款项,婚介公司也已经按照曹女士的要求为其女儿实际提供了部分婚介服务,应认定曹女士与婚介公司之间形成了事实合同关系。最终,在市消委会的调解下,曹女士承担6000元的服务费用,婚介公司退回剩余款项2788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