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林涓
实习生 林叶清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昨夜,你早睡了吗?
不知不觉中,“熬夜”似乎成了当代年轻人的代名词。“用最贵的护肤品,熬最深的夜”,是当今不少年轻人的生活写照,“早点睡”渐渐成为一件很难办到的事情。
为什么明知熬夜的危害,许多年轻人还要主动熬夜?年轻人应该如何避免主动熬夜呢?记者近日联系三位熬夜者,了解他们的“不眠之夜”。
“只有晚上,才是独属于自己的时间”
1999年出生的孟想,工作后才开始有了熬夜的习惯。
“白天要花很多时间去忙工作、社交,要处理生活中各种小事,留给自己支配的只有晚上那几个小时。”孟想觉得,深夜里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戴上耳机,一边听喜欢的音乐,一边夜跑,或者玩喜欢的游戏,不用顾及其他事情。
“这一点点时间,真的很宝贵。虽然知道伤身,还是会忍不住去熬夜。”她认为,心理休息与生理上的休息同样重要。白天,大家都会戴着“面具”生活,只有夜晚才能卸下所有伪装。“生理休息和心理休息都被挤在这一段时间,而心理休息对我来说更急迫,所以在不自觉中就会熬夜,这是我能‘偷’来的一点时间。”
“深夜灵感多,可创作出满意的作品”
有的人熬夜为了愉悦自己,有的人则是为了创作。
“于我而言,夜晚应该是自在的,是脑洞大开的好时机,与其说是熬夜,不如说是我在等夜晚的到来。”1996年出生的王德晖从事摄影工作,在他看来,视频制作是主观情感的输出,只有注入更多情感,才能带来更加有深度的作品,而夜晚的到来,会让他变得更感性,更善于捕捉一些奇思妙想。
“我会在午夜12点以后才去写视频的脚本或文案,深夜里整个人的状态是很放松的,灵感也会更多。”王德晖告诉记者,白天他更多的是去感知生活,处理一些不太需要思考的工作,进入夜晚后,就把白天的体验“整合再输出”,因为只有夜深人静时,寂静的环境才会让他更加专注。
深夜时分,他会用音乐播放器找寻一些合适的背景音乐,同时进行剪辑工作,“这个时候思路很清晰,完成视频的效率也会大幅度提升”。
“白天忙着工作,夜里处理琐事”
“我习惯回家以后先睡一觉,缓解一下白天的疲惫。”1998年出生的小颖(化名)自上学时期起,就有回家后倒头就睡的习惯,而且一直保持到现在。小颖每次都会睡两三个小时,醒来后已是深夜,“这个时候,我才感觉自己正式下班了”。
起来后,小颖便卸妆洗漱,点一份外卖,然后开始进行她的治愈时光。
“扣除工作和通勤,平时一天没剩下多少时间,所以一些琐碎的事情,我会在晚上休息好后再去做,比如洗衣服、打扫房间等。”小颖说,白天忙着工作,家里很多琐事都来不及做,只好等下班回来后才能完成。
“睡醒后,精神状态恢复得比较好,然后开始享受沉浸式收纳,”小颖认为,在收拾家里的同时,也是在整理自己的心情。“工作占据了我大部分时间,希望可以在深夜做些治愈自己的事情。”
□心理学教授建议
保持元认知,时刻监控自己的行为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好好睡觉呢?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吴莹莹表示,首先,每个个体都有自主性,需要存在感。但是白天的学习和工作节奏比较紧张,晚上是相对自由和自主的时间。因此,年轻人常常会选择在晚上做一些喜欢的事情,以满足自己的需求,缓解白天的压力。但是,在放松过程中,容易陷入“娱乐陷阱”,最典型的就是上网。一方面,商家会利用大数据、使用强化等心理手段,不断给予新刺激,让大家欲罢不能。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年轻人容易沉溺,减弱控制力,最终难以自拔,形成熬夜。如果白天的压力特别大,遇到挫折,就更容易陷入娱乐陷阱,主动熬夜。
吴莹莹建议,避免熬夜,最重要的还是要保持元认知,时刻监控、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可借助外界手段帮助自己,例如:定好闹钟,强制自己在规定时间后停止一切活动,坚持一小段时间后形成良好的生物钟,就会慢慢减少熬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