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

食管癌术后13年 男子无法口进食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急诊外科团队联合胸外科,手术接力长达10小时,最终为他重新开辟了一条消化通道

N海都记者 林宝珍

13年前,老林(化名)因食管癌接受了食管癌根治+胃代食道手术,术后还进行了局部放射治疗。3年前开始,他频繁上腹部疼痛,腹胀、呕吐,辗转多家医院都无法解决,最后发展到连喝米汤都困难,备受折磨。

日前,66岁的老林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急诊外科被诊断为“食管癌术后胸腔胃幽门梗阻”,需要手术才能解决这个顽疾。然而,梗阻位置特殊,手术难度极大,协和医院急诊外科联合胸外科等多学科专家,经过10小时奋战,最终完成了复杂胸腔胃梗阻手术,给老林开辟了一条新的消化生命通道。

手术是唯一解决办法,但风险也非常高

据介绍,3年前开始,老林出现了进食困难等症状,最后发展到无法经口进食,只能靠鼻饲管“喝”一点流质。长期无法正常进食,老林严重营养不良,体重减轻了30余斤。当打听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急诊外科是以诊治各类复杂消化道梗阻为特色的外科急腹症专科时,老林带着一线希望前往求医。

协和医院急诊外科主任林炳锵主任医师接诊后,经检查诊断老林是“食管癌术后胸腔胃幽门瘢痕性压迫梗阻”,常规的消化内镜下扩张对此束手无策,手术治疗才能根本解决此顽疾。然而,胃幽门位置非常特殊,前面有心脏挡着,旁边还有两根大血管(胸主动脉和下腔静脉),手术风险非常高。而且,老林还接受过手术部放射治疗,纵隔、膈肌、肝等局部组织都粘连严重,又为手术增添了重重困难。

“患者食管癌切除13年了,也就是说食管癌已临床治愈,如果能解决梗阻的问题,患者可以长期生存。”林炳锵团队与老林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取得信任后,决定搏一搏,为他拼出一条生路。

多学科联手,术后不久便能口进食

在正式手术前,医院消化内科陈运新副主任医师在胃镜下给老林置入鼻肠营养管,补充营养,为日后手术打好基础。

而术前影像资料分析,术中手术入路困难,而且放疗导致局部组织粘连,病灶区域解剖复杂,幽门进入了胸腔,“传统的经腹腔入径,难以寻找到胸腔内梗阻的幽门”。林炳锵主任与胸外科积极探讨后,考虑采取胸腹联合手术入路。对于术中组织的粘连程度,以及可能出现的胸腔胃血供破坏导致胃坏死等,均做了充分的术前准备。

最后,在麻醉科保驾护航下,急诊外科林炳锵主任医师、陈先强副主任医师及胸外科陈舒晨主任医师联合手术,一棒接一棒地完成“腹腔镜探查+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开胸探查+胸腔粘连松解术+胸腹腔联合胃空肠吻合术(Roux-Y)”。手术达10小时,专家们在小心翼翼解除胸腔、腹腔组织粘连后,在心脏和大血管之间完成了风险巨大、难度极高的胸腔胃空肠吻合术,给患者开辟了一条新的消化生命通道。

术后不久,老林就能经口进食,尝到了久违的“一日三餐”。目前,老林已康复出院。

林炳锵主任医师介绍,随着消化道肿瘤患者增多,与之相关的各类型肠梗阻越来越多,对于各类肠梗阻,诊断和干预时机对预后有显著影响,特别是复杂肠梗阻,需要整合多学科优质资源,充分利用多学科(影像科、消化内科、介入科、急诊外科等)模式进行救治,才能使得这类患者得到高效快捷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