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05

该管管狠PK直播了 主播间互相攻击,观众们疯狂打赏,脏话狠话竟成“流量密码”;专家表示,平台应对低俗直播及时有效整治,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监管

N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新华社

“把你废了,累死你!”“你胖成猪!”……深夜,各大短视频平台上演着一场场“狠PK”直播,主播间互相攻击,观众们疯狂打赏。

记者近日发现,“狠PK”眼下成了快手、抖音等平台上格外火热的直播新形式。参与PK的主播在直播间连线,情绪激动,互相攻击,获得打赏少的一方还要完成自扇耳光等出格的惩罚。脏话和狠话竟成了博取观众打赏的“流量密码”。专家建议,平台应对低俗直播及时有效整治,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监管。

主播间互相攻击,观众们疯狂打赏,脏话狠话竟成“流量密码”;专家表示,平台应对低俗直播及时有效整治,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监管

怪象:脏话狠话成直播特色,还出现“奇葩”惩罚

晚上9点多,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搜索“狠PK”,可以搜出数十个正在PK的直播间,热门主播甚至每隔十几分钟就上演一场。

PK中,双方主播都拉高嗓门,言语间不时攻击对方。按照主播之间设定的规矩,获得打赏暂时较多的一方可以肆意训斥另一方,当另一方反超后,又可以反过来训斥对方。

抖音主播“萝莉小珊”获得较多打赏后,立刻开始攻击对方主播“晨曦姐姐”:“你最丑了,装男扮女的!”几分钟后,“晨曦姐姐”得分赶上来,又反过来大骂:“我看你给脸不要!”

脏话、狠话正是这类“狠PK”直播的特色。快手平台上,有的主播嘲讽攻击对手的年龄与外貌,有的时不时夹杂着粗俗脏话,有的更向打赏观众连番“亲吻”表达感谢……

为了博眼球,PK失败的一方要完成事先约定好的“奇葩”惩罚——嚼碎大蒜抹眼睛,嘴唇被胶带粘破后涂大蒜,自扇耳光等。直播画面里,赢家得意地嘲讽,输家沉默地执行惩罚。

探因:激烈对骂“卖惨”博同情心,只为收获打赏

主播互相攻击,观众和粉丝也没闲着。“狠PK”直播以PK期间观众打赏礼物的总价值作为判断最终输赢的依据。主播或利用“求求家人们”等话术打出“情感牌”、激起观众胜负欲,或“卖惨”博得同情心,促使观众不断打赏。

主播“小辣妹”与“鹿小宝”的PK开始不久,“鹿小宝”连获5位观众打赏。刚感谢完打赏的观众,“鹿小宝”又向对手放出狠话:“瞧你那虎背熊腰的样子,不丢人吗?谁没有大哥啊!狂什么狂!”骂声刺激了对方主播的忠实观众,很快加码打赏,双方成绩也由最初的111比320猛涨到636比1297。

激烈对骂中,主播赚得盆满钵满。抖音主播“王狗狗”的直播间里,有6500多人观看他与主播“四公主伊果工作室”的PK。两人声嘶力竭,点赞数飙升到107万,观众礼物不断。最后两分钟,“王狗狗”仅价值10001个抖币(约1000多元人民币)的礼物就收到30个。

直播间中,有观众在评论区为主播的攻击行为叫好,还有的观众直接跑到对方的直播间“开骂”。记者点开一些观众的账号发现,有人所标注的年龄甚至小于18岁。

专家:“狠PK”会引发不健康的发泄

“咱们去小号斗,这个容易违规。”PK结束后,抖音主播“王狗狗”和“四公主伊果工作室”转战“小号”直播完成后续的惩罚环节。

这是一些主播惯用的手段:直播过程中有时攻击过于猛烈,或者惩罚过于低俗,就会换到“小号”完成,防止被平台处罚。

“狠PK”为什么越来越火?“隐藏在直播间里的观众没了道德约束,会把自己心理投射到PK中,通过观看斗狠谩骂等攻击行为来发泄内心不满。”北京体育大学心理学院讲师孙美荣分析,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发泄方式,过度沉迷会发展到畸形心理的程度。尤其是缺乏判断能力的青少年被这类直播吸引后,看到这些主播对骂还能收获打赏,会误以为这是好的赚钱渠道,并进行模仿。

建议:应及时整治低俗直播,并加强监管

面对直播间里越来越火的斗狠谩骂PK,短视频平台能否有效监管?

平台处罚往往也不及时。记者举报部分低俗直播后,平台反馈会在12小时内处理,但被举报的这场直播依旧照常进行;等有了举报结果时,PK早已结束。

“一些处罚也没有产生真正的效果。”过去两个月,市民王女士向抖音平台多次举报了某位频繁PK谩骂的主播。她向记者提供的举报记录显示,1月底平台反馈“将屏蔽并持续观察后续直播情况”,2月初则表示“将进行重点观察”,3月中旬又变成“已对用户警告”。但至今,该主播并没有受太大影响,直播中谩骂行为依旧低俗出格。

去年,国家网信办专门开展专项行动整治短视频直播乱象,多平台也宣称将严肃清理冲击正确价值观的违规内容。但眼下,这种以狠话、脏话为卖点的新形式直播层出不穷。孙美荣建议,短视频平台应该对此类低俗直播及时有效整治,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监管。

声音:缺乏对法律的敬畏之心 监管仍存漏洞和盲区

除了“狠PK”直播,电商直播也成为少数不法分子兜售假冒伪劣产品的“灰色地带”,各种良莠不齐的保健类产品出现在各大直播平台。一些热销的发电背心、能量枕头、降压手表等产品专盯老人、渗透乡村,被主播吹捧成有奇效的保健品。

针对直播间售卖假冒伪劣产品问题,近年来,相关监管部门和平台持续进行治理。2022年,中央网信办会同相关部门开展“清朗·整治网络直播、短视频领域乱象”专项行动,集中整治“色、丑、怪、假、俗、赌”等违法违规内容乱象。抖音电商也曾发布关于“三无商品”的专项治理公告,对销售无产品名称、无生产厂名、无厂址商品的商家进行严厉打击。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直播间之所以乱象频出,一方面是少数企业和主播缺乏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另一方面也说明相关监管仍然存在一定漏洞和盲区,直播平台应进一步发挥好应有的为消费者把关放哨的职责。

山西医科大学教授程景民说,电商平台不能因为网络渠道的便利性而放松了对商品经营销售各环节的把关,不仅要关注商品本身的采购、入库、销售,更要承担起对直播间的管理职责。

“老年人购买了假冒伪劣产品,没有太多适合老年人便利的申诉渠道,经常吃‘哑巴亏’。”程景民建议,打通直播平台和监管举报平台,扩大举报渠道,完善举报功能,方便老年人通过截屏或录屏等方式进行申诉。相关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也应加大针对互联网、直播售货的监督力度。

此外,受访专家均表示,随着科技进步加快和人口老龄化程度增加,老年人的养生健康意识明显提升,相应的科学普及有待进一步加强,应通过有效措施提升老年人的消费理念和科普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