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修复后人整理的纪念册

人民日报剪报与赵修复的遗书

赵修复个人照
N海都记者 陈逸之
开栏的话
青山烟雨间,清明节又至。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您是否又想起了故人,想分享您心中的思念?
即日起,《海峡都市报》“天堂信箱”再次启用,您可以将追忆逝去亲友的话语、对过往时光的回忆和缅怀,通过以下方式传递给我们:
1.邮件:投稿至邮箱hxdsbttxx@163.com。
2.微信:关注订阅号“海峡都市报”,把“天堂信箱+我想说的话+姓名+联系方式”发给小编。
3.“智慧海都”APP:下载“智慧海都”APP,在“天堂信箱”的文章下留言,写下故事、姓名和联系方式。
阿爹,我带您来闽江看蜻蜓了
N海都记者 陈逸之/文 受访者供图
来信1
追思人:女儿 赵景伦 收信人:父亲 赵修复
阿爹,又是一年清明雨上,我又想起了您。
作为著名的昆虫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蜻蜓和寄生蜂分类研究的开拓者,您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生态保护研究工作。1951年,您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教授希望您能留在美国,但您坚定地拒绝了:“我生是中国人,我要回去报效我的祖国。”
回国后,您投身生态工作,直到病重前夕,还记挂着未完的工作,哪怕每日只能起身短短两小时,您也要坐到桌前研究收到的蜻蜓标本,写研究报告,笔耕不辍。
在我的印象里,您和妈妈就是我们家的“火车头”,身体力行地教导我们成长为正直良善的人。您一直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诚实、严谨、脚踏实地的人,不要拿不属于自己的一针一线。您在做研究时,也是如此对待每一项数据、每一份标本。您的行为,我看在眼中、记在心里,永远铭记。
您和妈妈的工作都很忙,但并没有因此忽视儿女的教育,而是安排好时间,陪伴我们成长。我们还小时,您每周会安排一天“出游日”,和妈妈准备好干粮,带着我们兄弟姐妹到公园、野地踏青,教我们如何用捕虫网抓蜻蜓,也教诲我们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妈妈喜欢音乐,她期望我们几个小孩能弹得一手好琴,于是您为我们找了钢琴、提琴、手风琴老师,每周带着我们乘坐轮渡,往返闽江两岸学琴。妈妈每年一次组织家庭音乐会,您虽然不太擅长唱歌,但对音乐表演颇有个人见地,后辈们演奏时,您也能精准地指出音调、音准、音色的问题。我还记得您对自己的幽默评价:“我是个音乐评论家。”
在您和妈妈走后,我们延续了这个传统。现在网络发达了,有时大家凑不齐时间,就把各自的演奏视频发给我,我将它们剪辑成片,再发给大家欣赏。
每每忆起这些事情时,我就会感念您和妈妈——不仅感谢您二位为我们创造了学习乐器、陶冶情操的条件,还怀念你们对我们的深切关爱与良苦用心。
阿爹,您在生命弥留之际告诉我们,希望骨灰回归自然。在您走后,我们商量了很久,是撒在您钟爱的武夷山上,还是埋在您工作的研究所门口的大榕树下,然而一直没有达成共识。
您曾在1996年12月13日写下一则简短遗嘱。1996年12月11日,您读到人民日报刊登的《丧事从简好风尚》,文中报道了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周谷城先生从简办丧事,您对此感慨万千,立马提笔:“周老做得好!人大尊重本人意愿也做得好!人民日报刊登这件事,也做得好!”连续三个“好”,连续三个惊叹号,表达了您对“丧事从简办”这一观念的强烈认同感。
您在这则寥寥几句的遗嘱中这样说,也要这样做,您要把自己、我妈妈和大姐的骨灰一起撒到闽江中去,您认为这是最好的归宿。我们明白您的心意——既回归大自然,又简约、绿色、文明,确实是值得大力推广的社会新好风尚。
不仅如此,您还在遗嘱里特别交代,“到时就你们几个孩子和生防所的几个人去送送即可,勿声张”。按照您的嘱托,我们这次买了50朵鲜花,分别代表家中25位后辈和20多位您带过的研究生,与您做最后的告别。
亲爱的阿爹,现在,我们一家人和您的学生带着您、妈妈和大姐的骨灰,来到闽江,完成您的遗愿。您曾经告诉我,蜻蜓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很高,只有在良好的生态环境里才可以见到自在飞舞的蜻蜓。阿爹,您知道吗,现在的闽江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水更清了、两岸更绿、空气更清新了,江边飞舞着不少蜻蜓呢。阿爹,我今天带您来看蜻蜓了,您看到了吗?
□记者手记
在采访中,赵景伦女士讲述了她与家人选择参加市民政局3月30日举办的福州市“眠海2023”生态葬公祭暨公益骨灰撒海活动的原因。
“参加这次活动,既完成了我父亲的遗愿,也与他保护生态的终生理念不谋而合。”赵女士表示,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大家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