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馆内主要展出五大品种金鱼,其中福州本土品种“兰寿”最具代表性

许多游客来国潮金鱼博物馆打卡
N海都记者
吴雪薇/文
马俊杰/图
“看,小金鱼!”走过福州三坊七巷塔巷79号的小朋友们,时常会被“国潮金鱼博物馆”古朴宅院内养满金鱼的巨大木盆吸引。
为什么要在三坊七巷设立国潮金鱼博物馆?福州养殖金鱼的历史可追溯到什么时候?金鱼养殖有何讲究?近日,记者探访国潮金鱼博物馆,听该馆创始人黄林青细数“金鱼经”。
金鱼之美 塑造一种“活的艺术”
2020年,全国首个金鱼主题博物馆——福州国潮金鱼博物馆开馆,聘请了福州金鱼培育技艺非遗传承人叶其昌为博物馆名誉馆长及技术总顾问。如今,该馆是省级非遗项目福州观赏金鱼培育技艺展示基地,成为向国内外游客展示福州金鱼的重要窗口。该馆还是金鱼文创产品研发与展示中心、金鱼新品种研发与养护中心,更是一个金鱼经济与文化产业探索的孵化基地。
“金鱼是一种活的艺术品。”漫步国潮金鱼博物馆形态各异的精致水缸前,一只只胖头小尾、颜色各异的小金鱼憨态可掬。一说起金鱼,黄林青就侃侃而谈:“福州金鱼的招牌就是兰寿,基本特点就是头大腹圆,尾鳍短小,头部肉瘤发达。”
福州“兰寿”30多年前由叶其昌从日本引进培育,到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体型粗壮、头肉发达、尾柄粗、尾巴呈45度角,很有张力,被业界尊为“国寿”。“看花色,看大小,看游姿。”黄林青指点着缸中的金鱼说,和玉器一样,金鱼的审美是很主观的,形态各异且独一无二,是金鱼之美的魅力所在。
历史悠久 福州金鱼力压淄博
少有人知的是,近来以烧烤火遍全网的山东淄博,也曾致力于以推广金鱼文化作为拉动当地文化旅游经济的增长点,其自2017年以来举办过多届的“中国(淄博)金鱼大赛”。福州则举办过多届“中国(福州)世界金鱼大赛”,影响力和关注度更大。近年来,福州金鱼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市拥有80多家金鱼养殖场,占全国高端金鱼的80%左右,2022年福州金鱼总产值约10亿元,出口至日本、美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黄林青盘点了福州、京津、苏杭、广州四大金鱼产地,其中福州金鱼名列首位,福州金鱼还与北京宫廷金鱼、苏杭金鱼并列中国金鱼三大流派,这其中并没有包含山东。
“北方气候寒冷,金鱼多只能群养‘走量’,没有办法像我们这样精细养殖。”黄林青说。福州地处闽江下游,地理环境优越,气温适宜,阳光充足,城内水资源丰沛优质,有着得天独厚的金鱼养殖条件。
产业探索 非遗文化再焕新生
“世界金鱼看中国,中国金鱼看福州”,福州金鱼的历史至今已有500多年。早在1489年,明代著名方志学家黄仲昭所著《八闽通志》中就列有“金鱼”词目。金鱼的观赏养殖最早是属于达官贵人的宫廷雅趣,作为福州“富人区”的三坊七巷,也有很多文人雅士养金鱼来点饰庭院水榭鱼池。直到民国时,福州出现了“鱼市”,意味着金鱼开始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
2018年,福州蝉联“中国金鱼之都”称号。2019年,福州观赏金鱼培育技艺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中国的金鱼文化也曾传入日本,在日本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了。”黄林青回忆自己在日本旅行时,看到日本的奈良金鱼博物馆,以及规模庞大的金鱼商场,给了他很大的震撼。2013年福州即获评“中国金鱼之都”,而不少本地人对金鱼历史文化却了解不深,于是黄林青决定在福州也建立一座金鱼主题博物馆。
2020年10月,国潮金鱼博物馆正式开馆。黄林青表示,在象征着福州文运兴起的塔巷建立全国首家金鱼博物馆,对传播福州金鱼文化也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对接闽侯的上游金鱼养殖企业,黄林青在馆内开展金鱼文化研学、金鱼文化推广直播、金鱼文创产品研发等第三产业探索,让金鱼培育技艺的非遗文化更好地对接上下游产业,在当下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