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花需全神贯注,错一步就得拆开重编

每道工序都得手工制作,手艺人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技艺

做好的篾条被捆绑成一束束,挂起来晾晒

整理毛刺,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小竹丝刺到手

刮篾的过程很容易刮伤手指

各式各样的喜箩,寓意美好祝福
N海都记者 林涓 梁展豪
文/图 实习生 林叶清
喜箩,福州地区传统的竹编实用品和工艺品,取上等毛竹加工成细篾,经二十多道工序手工编织而成。长乐吴航喜箩起源于明代中期,竹编与漆器工艺结合创制的竹编食盒,因颜色红火、形状圆满,寓意婚姻圆满幸福,日子红红火火,深受百姓喜爱,常常在添丁、结婚、祝寿等喜庆场合使用。一个小小的喜箩不仅传承着传统的手工技艺,更承载了普通人家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向往。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长乐区鹤上镇的吴航喜箩制作基地,向第六批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批福州市长乐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吴航喜箩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绍龙了解这项指尖技艺。
福州民俗重要礼品
饱含美好祝愿
在福州,自古喜箩就是传统民俗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器具,由于福州方言“箩”与“老”谐音,有稳重、老成、长久之意,故在各种喜庆场合,经常把喜箩当作器具或礼品。
李绍龙介绍,不同场合,喜箩有不同的含义:添丁送箩,意味孩子健康幸福、一生平安;婚嫁用箩,意味有情人白头偕老;寿诞用箩,意寓福寿双全、长命百岁;上梁乔迁用箩,则希望洞天福地、千秋万岁……
“喜箩饱含着温度。”李绍龙指着陈列架里的喜箩五件套告诉记者,喜箩中心编织有“福”“禄”“寿”“喜”“财”等字样,寓意为五代同堂,有讲究的人家办喜事时会用到这样的一套喜箩。
紧接着,他又翻出一个写有“咸丰癸丑年”字样的喜箩。眼前的喜箩虽已年代久远,有些许褪色,仍旧可看出其做工极为精致,喜箩中编织的“福”字,更是增添了喜庆氛围,“像这样一个喜箩,可以代代传承,哪怕百年后仍然可以延续使用。”
二十多道工序,每道都得纯手工制作
李绍龙介绍,喜箩制作工序繁杂,每个喜箩都需经历选竹、破竹、编花、捆边、串边等二十多道人工工序。“每一个步骤,都得手艺人亲手制作,这就要求我们要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这项技艺。”制作喜箩的竹子必须选取3年以上的毛竹,破竹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将断好的竹子破开,刮除竹节间的凸痕,把竹青刮光滑,然后用竹刀把竹子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一一剖开。
喜箩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坯,第二层是套,最外面的则是眼。李绍龙说,编花无法打草稿,错一步必须拆开重新来过,整个编织过程全凭手艺人的记忆与熟练。待坯、套、眼都编好后,按尺寸裁剪好,将三层套在一起,用边甲固定好,压实整平,再用藤条捆边,捆完边用竹篾串边,然后便可上漆。
“喜箩上漆要上5道。”李绍龙介绍,第一道红漆必须稀、薄、透、匀。第二道则是将红漆与黑漆按比例混合后将喜箩刷均匀,紧接着重复这一步骤,再刷三道漆。“上过这5道漆的喜箩不会褪色,使用时间长了依然亮丽。”
手艺人饱经风霜的背后,是对传统技艺的坚守
由于竹条粗糙,常年的编织,往往让手艺人的双手布满手茧,饱经风霜。“手掌里头都是小竹丝,拔也拔不出来了,时间久了也不痛了。”看着自己双手随处可见的伤口,今年54岁的李绍龙却不以为意。28岁起,他便开始跟随岳父学习喜箩编织,起初,喜箩技艺在李绍龙眼里不过是一门谋生的手艺,久而久之,他也被喜箩背后蕴藏的文化而深深吸引。“人的一生就是追求红火和圆满,先人把这份美好的祝愿都凝结在一个小小的喜箩中,每一个喜箩都承载了无限的美好,我就觉得自己也是在创造美好。”
近年来,他年年参加福州市民俗文化活动,喜箩手工技艺也大放异彩,福州城区、闽侯、连江、罗源等地的人常常上门来定制。
为了能够将吴航喜箩的制作技艺与文化内涵传承下去,李绍龙的女儿李树也加入了其中。“从我有记忆起,父亲就在做这份事业,我从小耳濡目染地积累了对吴航喜箩的热爱。”22岁的李树为了让喜箩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特意选择了设计专业,希望能够将自己的所学与父亲的传统技艺相融合,不断将新元素融入到吴航喜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