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

感恩母爱 你给妈妈送啥礼物?

N海都记者 罗丹凌 实习生 周婉怡 文/图

今天是母亲节,你给妈妈送礼物了吗?

13日下午,海都记者走访福州多家花店、鲜花市场,得知母亲节最受欢迎的花是康乃馨,其价格大涨,直至翻倍,购买量大幅增加,其余的配花销量也水涨船高。“抢花大战”一度出现在个别品类的摊位上。当然,除了送花,不少市民也用自己的方式,为妈妈送上一份爱。

鲜花销量上升 价格有所上涨

在鼓楼区公益路、后曹巷、鼓西路等地的6家花店、鲜花市场里,鲜花行情都十分火爆。老板和几位员工正忙碌着修剪、打包各类鲜花。由于销量上升,鲜花价格也有所上涨。

记者了解到,康乃馨一束在38元至45元之间,每束有20枝。当然,市民也可以选择单枝购买,每枝5元。据后曹巷宏昌鲜花的老板介绍,每年母亲节,康乃馨、玫瑰等花卉的价格都会上涨,以其店里康乃馨为例,平时的价格为20元/束。

维纳斯鲜花的老板则告诉记者,相比于别的节日,母亲节的受众更多。“如今母亲节送花只是一个名义,对象不再局限于自己的母亲、婆婆,许多人还会购买鲜花送给自己敬重的长辈、朋友甚至是客户。”

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就见到了好几位要买花送给客户的购花者。他们都说,相比于平时送其他礼物,在母亲节送上一束美丽的鲜花更有意义,也更能让人接受。

芍药花成新宠 百合花寓意深

除了康乃馨、玫瑰等传统花卉,也有一些“黑马”成为顾客新宠,销量也跟着上涨。芍药就是其中之一。

一位花店老板娘介绍:“芍药开花时花形饱满,颜色丰富鲜艳,深受年轻人喜欢。最近,芍药在各大网络平台上的‘热度’都很高,有很多顾客进店点名要买芍药。”

送给母亲,知性优雅百合花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不仅外形姿态优美,颜色艳丽,生命力强,还有着纯洁美好、独立自强的美好寓意。

除此之外,不少顾客选择自主搭配包成花束。在鼓西路红太阳花艺店中,刘女士和朋友正在为家里人挑选鲜花。刘女士说:“往年母亲节,我们都买些水果、保养品回家。今年想换个花样,买一些康乃馨、满天星、桔梗包成花束送给家里的长辈们。”

礼物别出心裁 勇敢送“她”爱

除了送鲜花,大家还送妈妈什么礼物呢?

福州市民郑先生向记者分享说,早在三天前,他便已为周日的母亲节订好了一个小蛋糕。郑先生说:“我的母亲很喜欢热闹,喜欢一家人坐在一起吃蛋糕、聊天的时光,很温馨也很有生活气息。”

25岁的周女士则邀请了家人、朋友为母亲录制了一个小视频,在视频中,每个人都为周女士的母亲送上祝福。不仅如此,周女士还打算自己亲手制作一个蛋糕送给母亲。“我的妈妈很厉害,不仅厨艺高超,工作能力也很强,是一个女超人。但是我一直觉得她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希望能够在母亲节的时候,让她知道我的爱。”

在5月第二个星期日这一天,在能力范围内送给“她”一份惊喜,勇敢向她表达爱,这便是最好的礼物。

□知多一点

中国最早的母亲节

中国最早的母亲节是在农历三月十八日,传说这一天是人类始祖、中华民族伟大母亲女娲的生日,在这一天百姓皆往女娲庙烧香祭拜。

中国古代诗歌开端之作《诗经》中也有“焉得谖(xuān)草,言树之背”的记载,意思是我到哪里能弄到一枝萱草,种在母亲堂前,让母亲乐而忘忧呢?

可见我国古代也是有纪念母亲的节日的,就像康乃馨是国际母亲节的代表一样,萱草在我国也代表着母亲花。

早期的母亲节就像西方祭拜众神之母一样,属于女神崇拜,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感恩、纪念母亲,中国本土的母亲节一般是农历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节。“盂兰盆”是一种传说中超度祖先的仪式,也是一个关于中国母亲节来历的故事:《佛说盂兰盆经》记载,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莲看到死去的母亲在饿鬼道受饥饿折磨,处在一个倒悬的空间,瘦得皮包骨头。作为一个孝子,怎堪老母受苦。目莲求助于佛祖,佛祖让目莲在七月十五日这天设盂兰盆,备百味饮食供养四方僧众,最终目莲的母亲得到超度,盂兰盆节后来也逐渐成为风俗,朝廷和民间都在七月十五日举行活动,成为国事大典和民间的孝亲节,以超度祖宗,报答祖德。

因此,七月十五中元节,又可以被称为中国的“母亲节”。后来,盂兰盆节才逐渐从孝亲节转变为鬼节。

□有此一说

母亲节最高的呼声是什么?

让妈清静一天

N央视网

有人发帖问:“快要过母亲节了,送什么礼物给妈妈最好?”最高赞评论是:“送她一天清静吧!”这是个“黑粉色”幽默,一方面有暖意——当妈就是总闲不下来;一方面愤懑——当妈为啥就是闲不下来?!

哪些家务仅妈妈可见?

这个问题扯起来,藤蔓太长。人类的生命诞育,就是从母体开始;睁开眼看到的第一个人,是她;喂我们人间第一口饭的,是她;大部分人发出的第一声,就是“mama”。

在时间以万年计的历史中,人类认识了自然、制定了律法、造出了蒸汽机、培养了人工智能人才,但从来没有走出过母亲的目光,她们用温柔有力的手,推动了世界的摇篮。

这是母亲的伟大功勋,也让母亲生来就承担更多。这里的承担,是指家庭琐碎、日常的事务,譬如一家人的衣食住行、孩子的吃喝拉撒。打个比方,一个三四岁大的孩子,从睁开眼睛的那一刻起,就要穿衣、洗脸、吃早饭、找玩具、去户外,衣服一天换两身都不算多,吃饭时磨磨叽叽更是常态,还会莫名其妙哭闹……这些工作,在普通家庭,大抵都是由妈妈来做,不是年轻的妈妈,就是年老的那个妈妈。

曾经有一个广告,发起一项测试,“哪些家务仅妈妈可见”?譬如地板上的头发、每天清洗抹布、给空了的垃圾桶套袋、清理洗菜池的残渣、把敞着口的零食袋夹起来、洗完碗控干水……

看上去不着痕迹,但做起来就像西西弗斯滚石上山,日复一日、“累觉不爱”。

为什么只有妈妈在做这些事?

因为我们掉入了一些不自知的语言陷阱。形容母亲,多用细心、体贴、温柔、慈爱,仿佛有一些事情,天然就应该由妈妈来做。网上有个笑话,说爸爸带孩子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让我们去看看妈妈在干什么”。那一声声“妈妈”,除了让母亲们感到窝心,有时候也很烦躁。

社会分工,是家庭分工的延展。因为母亲承担了过多的琐事,精力集中在儿童养育上,面对职场“35岁难题”时,回旋转身的余地更逼仄,其中很多人会叹口气转向家庭。奉献固然是必要的,但不一定总是由妈妈来做。

当然,情况正在改变。现代社会,分工日趋理性,父亲和母亲的角色,在年轻人主导的家庭里没有明确分界线。忙得脚不沾地的小两口,谁有空谁去接送,谁得闲谁负责照顾,老人也会搭把手,条件好的请个保姆,没有人认为料理家务天然是妈妈的责任。

这多好,它提供了一种解法:父亲母亲的角色不是绝对对立,谁主内、谁主外也不是零和博弈,母亲也可以赚钱、父亲也可以做饭。“妈妈”这个词,是亲缘的,伦理的,文学的,哲学的,唯独不应该有管理学含义——刻板地规定她的劳动范畴。

母亲节最高的呼声,就是让当妈的清静清静。事实上,不止这一天,每一天她都需要有人能搭把手!

今天是母亲节,别忘了给妈妈送上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