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胡婷婷 林宝珍
5月15日—21日是第九个全民营养周,5月20日是第34届中国学生营养日,两者不约而同地倡导科学“食养”。福建人到底“吃”得好不好?是不是还可以吃得更“好”?就此,记者采访了福建省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营养健康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陈伟伟主任技师。
他表示,自2010年来,福建省先后在23个县(市、区)开展了多项营养监测工作,监测数据显示,我省居民主食以大米为主,爱吃海鲜及肉,烹调油和盐的摄入量略少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膳食指南推荐相比,仍有进步的空间。
海鲜摄入量合适 肉食量超标
作为滨海省份,海鲜一直是福建人餐桌上的主角。监测数据显示,福建省居民鱼虾类、蛋类的平均每周摄入量分别约为560g和280g,与膳食指南推荐量(鱼虾类300~500g,蛋类300~350g)差不多。
但值得考究的是,福建人竟然也爱吃“肉”。根据膳食指南推荐,每周食用畜禽肉300~500g,而监测数据显示,我省居民畜禽肉平均每天摄入量约130g,一周就超过了900g,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肉食主义者”。
“比如福州人爱吃的荔枝肉,里面用到了油炸的猪肉,外面还用糖醋汁浇裹,有相当高的热量,需要控制食用量或次数。”陈伟伟说。
蔬菜水果奶类 均摄入不足
监测数据显示,福建省居民主食以大米为主,面类为辅,平均每天摄入量约240g,符合膳食指南推荐(200~300g);蔬菜平均每天摄入量约270g,较膳食指南推荐量(不少于300g)还有差距,同时深色蔬菜的摄入量偏少,普遍不到蔬菜总摄入量的一半;水果平均每天摄入量约70g,奶类、大豆类的摄入量均低于膳食指南的推荐量(奶类每天300ml以上,大豆类每周105~175g),我省居民每日喝奶仅约80ml,每周大豆类摄入仅约65g。
“蔬菜、水果、奶类、大豆类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陈伟伟介绍,福建居民应加大蔬菜、水果、大豆类以及奶类的摄入。尽量保证餐餐有蔬菜,每天摄入不少于300g的新鲜蔬菜,深色蔬菜应占1/2;天天吃水果,保证每天摄入200~350g的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鲜果;特别是家务和工人群体需要增加食用量,每天都吃一份水果。还要吃各种各样的奶制品,摄入量相当于每天300ml以上液态奶。
少油少盐少糖 仍为食养重点
2015年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数据显示,每标准人日烹调油和盐的摄入量分别为43.2g和9.3g。我省监测数据显示,福建省居民调味品中食用油和食用盐平均每天摄入量分别约为40g和7g,略少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超出了膳食指南的推荐量(食用油平均每天25~30g、食用盐平均每天5g以下)。加工食品和在外就餐的兴起,对福建居民的清淡饮食习惯提出了挑战,食用油和食用盐的摄入量与膳食指南推荐相比,仍有进步的空间。
陈伟伟建议,口味重的人群可以主动控制、逐渐减少油、盐、糖的用量,烹调时保留食材的天然味道,通过不同味道的调节减少对咸味的依赖,比如用醋、花椒、葱、姜等天然调味料来调味。同时还要警惕隐形盐,少吃高盐、高钠食品,比如鸡精、味精、蚝油等调味料含钠较高,而挂面、面包、饼干在加工中都添加了食盐,以及要少吃腌渍食品。此外,还要注意添加糖的摄入,建议每天摄入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最后,陈伟伟还提醒大家都要学会看食品标签中的营养成分表,选择脂肪、糖水化合物(或糖)、钠含量少的食品,特别钠超过30%NRV(营养素参考值)的要少买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