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

瓷中美人 美了上千年 海都记者探访博物馆里的梅瓶,了解“天下第一瓶”的前世今生

上海博物馆藏元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正在福建博物院展出

宋代白釉四季梅瓶 河南博物院藏

清代金漆墨绘山居图扁形梅瓶,摄于“福建四川漆艺术作品邀请展”

扬州博物馆“镇馆之宝”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为禁止出国文物

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南京博物院八大镇馆之宝的“御窑之宝”

N海都记者 苏韶华 文/图

南方的漫漫夏日已然开启,博物馆成为避暑胜地。周末的福建博物院人流如潮,三位汉服姑娘手持团扇,驻足于青花梅瓶前,让探馆记者一眼千年,仿佛穿越到红袖添香、素手研墨的古时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有着独特地位,自古以来被视为清雅高洁、坚韧不屈的象征。以它命名的梅瓶,也因独有的文化魅力久享盛名,被誉为“天下第一瓶”。

小口丰肩,亭亭玉立,可沽美酒笑谈古今,可供暗香雅室清修。梅瓶作为古代陶瓷器的经典代表,以一脉相承的优美姿态,承载了一以贯之的中式美学。瓷中“美人”充满诗意的身影,游走于悠悠岁月中,诉说着令人神往的千古“瓷话”。

丝绸之路的文化印记

元青花梅瓶相聚“东方雅集”

发端于先秦的海上丝绸之路,茶叶、丝绸和瓷器是三大最主要出口商品。泉州港驶出的南宋沉船“南海一号”上,最令人震惊的就是船上运载的瓷器。受到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明代出海的瓷器数量更是数不胜数。据央视报道,去年10月,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度海域发现的两处明代沉船,前期考古勘探发现,其文物以瓷器为主,散落范围达上万平方米,推测数量超过十万件。

青花瓷以氧化钴为颜料,在素洁的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透明釉,经1300℃以上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倚仗釉层的保护,青花瓷不因岁月的腐蚀而掉彩。那些在沉船中打捞出来的古代青花瓷器,即使在海水中浸泡几百上千年,色调依然青翠娇艳、清新明快。

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进口的钴料“苏麻离青”,让青花瓷器大放异彩。青花瓷工艺成熟并且大量生产后,成为外销瓷的主要品种,在海丝沿线国家深受欢迎,曾是世界性的顶级皇家艺术品。

作为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福建博物院推出了四个大展,于5月18日免费开放。其中最重头的“福航天下——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印记”展览,集中展示了国内多家博物馆不同时代、不同器型的青花瓷器,令观众大饱眼福,以至于展厅里有人笑称:“这满坑满谷的青花,让人感觉很不值钱的样子。”

该展中最让记者惦记的,就是“东方雅集”单元陈列的两件元青花梅瓶,它们并肩而立,被分别安置于独立展柜中,接受众多观众的膜拜。

梅瓶的造型随时代变迁各有千秋,尤以元代景德镇官窑制作的最为精美。此次展出的元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瓶,是上海博物馆的十大珍藏精品瓷器之一,其造型端庄厚重,外壁自上而下以青花绘制了五层纹饰,主次分明,繁而不乱,杂宝纹、缠枝莲纹、缠枝牡丹纹、卷草纹、变形莲瓣纹等蕴含着生生不息、万代绵长的美好愿景。

来自湖北省博物馆的元代青花龙纹梅瓶,出自湖北钟祥明郢靖王(朱棣第24子)夫妻合葬墓,因为有明确的出土地点,文物价值极高。此墓中还有一件梅瓶更为出名——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元青花四爱图梅瓶,被称为“陶瓷中的熊猫”。

“不可一日无此君” 古老酒器登上大雅之堂

近代名家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写道:“梅瓶口细而项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侧微束,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

梅瓶又称美人瓶,从隋朝至清代,历经1300多年演变,其外形大致不离短颈小口、丰肩敛腰等基本特征,其中宋金时期的梅瓶俏丽挺秀,元明时期则敦厚雄健,尤受后世追捧。

两宋时,梅瓶被称为“酒经(陶瓷小颈酒壶)”“经瓶”。比较公认的一种说法认为,它首先流行于北方,源于辽代的鸡腿瓶,在宋、辽、金时期以盛酒器的身份被广泛运用。到了南宋时期,梅瓶已登上大雅之堂,或和其他饮食器皿配套使用,或直接作为花瓶等陈设观赏器。明清时期,甚至被用作高等级的随葬品、佛教供器和御用赏赐品等。

梅瓶的雅称,直到清末《陶雅》一书中才出现。如今,梅瓶跻身收藏界重器,在各大博物馆的展厅中,占据着显要位置,在各种拍卖场里,吸引着众多藏家的极大关注。

2019年中秋节前后,记者探访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南京博物院”,特展馆国宝厅以“不可一日无此君”为题,正在展出国宝级文物“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它是现存唯一一件带盖子且保存完整的洪武釉里红梅瓶,整体造型优美,釉质细腻滋润,纹饰精美素雅,瓶身图案为“岁寒三友”松竹梅,象征着高洁的志向。这件官窑出品的皇家御用瓷,在南博馆藏43多万件(套)文物中,加冕八大镇馆之宝的“御窑之宝”,1993年,被国家文物局定为一级文物。

元代梅瓶巅峰之作

皇宫旧物令人唏嘘的过往

曾经富可敌国的江南,还收藏着一件绝世无双的梅瓶。它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三件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之一,也是器型最大、造型最好、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件,另外两件分别收藏于北京颐和园和法国吉美博物馆。

2015年国庆,为了这件国宝级文物,记者专程到访扬州博物馆,一楼300平方米的特设“国宝馆”,只陈列这一件宝贝,近8年时间过去了,现在打开扬博官网,封面仍然是它,陈列依然如初。

根据扬博的介绍,他们家的“镇馆之宝”集造型美、纹饰美、釉色美于一体。整体修长美丽,最大腹径与高度的比例接近黄金比。瓶身通体施霁蓝釉,以进口钴料“苏麻离青”为着色剂,色泽浓艳,釉质莹润,如蓝宝石一般纯正饱和。云龙、宝珠施青白釉,蓝白两色对比强烈,却又高度和谐。追赶火焰宝珠的白龙,仿佛腾飞于长空,呈叱咤风云之势,反映了元代景德镇窑烧造技术的最高水准。

关于这件梅瓶的传说,个中经过令人唏嘘。600多年前的皇宫旧物,不知何时流落民间,在扬州一户普通人家精心保存了六代,每年除夕夜才挂出画像供子孙瞻仰。直到1976年,这户人家的儿子瞒着母亲将梅瓶卖给文物商店,双方经过讨价还价,以18元成交。

1978年,它在京亮相,引发极大关注,被视作元代梅瓶的标准器和色釉瓷的巅峰之作。扬博近水楼台,以3000元收入馆藏。2013年,它和南京市博物总馆收藏的中国瓷器三绝之一“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都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知多一点

元青花大罐:当年能换两吨黄金

“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周杰伦的一曲《青花瓷》,道出了青花瓷的制作工艺和极致美感。因为存世极其稀少,又有着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元青花瓷器备受收藏鉴赏界追捧,被称为“瓷器之王”。

2005年,元代鬼谷子下山青花大罐在英国伦敦拍卖,当时的成交价折合2.3亿元人民币,能买两吨黄金。罐上图案取材于《战国策》,描绘的是孙膑被燕国俘虏,齐国请鬼谷子下山救徒的情景。类似题材的作品在全世界独此一件,若以黄金论价,至今仍是世界上最贵的一件艺术品。

2011年,苏富比拍卖的一件明永乐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无盖),以1.68亿港元(当时约1.38亿元人民币)成交,创下明代瓷器的世界拍卖最高纪录。

桂林博物馆:梅瓶珍藏冠绝天下

靖江王国是朱元璋于洪武三年首批分封的十个王国之一,世系延续280年,其间订烧、使用、随葬了大量梅瓶。位于广西桂林的靖江王陵共有王亲藩戚墓葬300多座,陵区出土的明代梅瓶数量众多,其器型之变化多样、釉色之绚丽丰富、纹饰之种类繁多,世所罕见,被誉为“梅瓶之乡,桂林一绝”。

桂林博物馆拥有国内唯一的明代梅瓶专题陈列“靖江遗韵”,该馆珍藏各类明代梅瓶300余件,基本都是景德镇出产的精品,其中一些堪称孤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