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萨尔马特”洲际弹道导弹

俄罗斯成功试射一枚“萨尔马特”洲际弹道导弹

“作战火力”高超音速导弹使用美海军陆战队的后勤卡车发射
编前:近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首批配备重型洲际弹道导弹的“萨尔马特”导弹系统将很快进入战斗值勤。“萨尔马特”重量超过200吨,可搭载包括高超音速弹头在内的多种核弹头。普京2018年发表国情咨文时曾说,它“可以打到地球上任何角落”。
自去年以来,美军多款高超声速导弹进行了多轮飞行测试。但是,作为较早开展高超声速技术研究的国家,美国发展高超声速导弹始终“只开花,不结果”。截至目前,没有一款装备列装美军。
“萨尔马特”在俄罗斯的战略力量布局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在世界高超声速武器竞赛中,美军缘何“迟到”?
俄战略打击力量新柱石将上岗
6月21日,普京在克里姆林宫接见俄军校毕业生时说,首批配备重型洲际弹道导弹的“萨尔马特”导弹系统将很快进入战斗值勤。
普京表示,发展军队、让俄罗斯安全得到可靠保障仍是国家的绝对优先任务。一半以上的俄罗斯战略导弹部队已配备最新型的“亚尔斯”导弹系统,目前俄罗斯正在给战略导弹部队配备“先锋”高超音速导弹系统。他说,俄罗斯将继续发展“三位一体”核力量,这有助于“有效可靠地确保战略威慑和维持全球力量平衡”。
十年铸剑,近期进入战斗值勤
谈及“萨尔马特”,很多人会立即想起2018年在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进行的那次弹道测试。“萨尔马特”点火后尾部烈焰喷射,雪地上顿时雾气翻涌,白茫茫一片,场面十分壮观。
与测试时的场景相比,更让人震撼的是首次公开的“萨尔马特”相关数据及其研发进程。作为SS-18系列重型洲际导弹的继任者,“萨尔马特”的威力与SS-18系列重型洲际导弹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虽然在2018年才公开进行弹道测试,但是对“萨尔马特”的研发,起步却要早得多。作为俄军寄予厚望的新一代重型洲际弹道导弹,俄罗斯马克耶夫火箭设计局10年前就开始研发该型导弹。2014年,俄罗斯首次公开宣布正在研制该型导弹,并先后进行了数次试验。
有专家认为,长达10多年的“磨剑期”,一方面反映出改进升级工作的艰巨复杂,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俄军对该型导弹性能的期望值很高。
长期以来,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压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被压缩。SS-18系列重型洲际导弹作为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导弹,无论外形尺寸还是功能威力,对战略对手来说都是“莫大的震撼”。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发挥了应有的威慑作用。北约将其称作“撒旦”,从中不难听出“畏而敬之”之意。
但是随着SS-18系列重型洲际导弹即将达到寿命上限,以及战略对手防空反导力量的加强,俄决定研制“能够战胜现有的和未来的任何反导系统”的新型洲际弹道导弹。
不怒自威,靠“一身本领”立身
在俄罗斯“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布局中,陆基战略核力量占据一半以上的份额,是其整个核力量的基础和支柱。
“萨尔马特”的研制和列装,将可解决现阶段俄陆基战略核力量在装备相对老化、性能有所减退等方面的问题。靠着“一身本领”,它将成为俄战略打击力量的新柱石。
且不说“全球最大导弹”这一特点,仅就俄方公布的数据信息来看,“萨尔马特”也能力非凡。据称,该导弹起飞重量超过200吨,有效荷载为10吨,射程1.8万千米,导弹长35.5米,直径3米,可载燃料178吨,战斗部为分导式核弹头。
射程远。国际社会公认,通常射程大于8000千米的弹道导弹才能被称为洲际弹道导弹,“萨尔马特”射程最远可达1.8万千米。这意味着这款导弹从俄境内发射,可以有效打击全球目标。从境内发射,也意味着导弹发射前至助推上升阶段可以得到俄方的更多防护。在射程上,根据战略对手具体情况的不同,据称“萨尔马特”采用“一体两型”设计,方案不同,射程也有变化。
威力大。据称,“萨尔马特”能够携带的核弹头重量高达10吨,能够携带10个重型分导式核弹头。若换装中型分导式核弹头,可载弹头数量能够达到15个。有专家认为,一枚“萨尔马特”便可将一个城市甚至面积不大的中小国家摧毁。
突防能力强。“萨尔马特”从设计之初就强调要能突破现在所有反导系统,因此它采用了分导式、多弹头等突防技术,可从不同方向对多个目标进行识别性攻击。为确保成功率,它还加装有40多枚诱弹,采用“隐真示假”的手法确保真正核弹头对目标发起有效打击。
此外,为突破战略对手的反导系统,“萨尔马特”还可以携带代号为Yu-71的高超声速滑翔弹头。
命中精度高。作为俄罗斯研制的第五代洲际弹道导弹,“萨尔马特”采用了包括新型惯性制导、星光制导和卫星制导在内的复合制导方式。SS-18系列重型洲际导弹发展到IV型时精度达到350米以内,而“萨尔马特”在此基础上精度将可能再次提升,其圆概率偏差应该在200米左右。
随着列装前准备工作的推进,可以预见,“萨尔马特”很快将作为俄陆基核力量的新成员,与其他诸多短程导弹、弹道导弹、防空导弹系统、反弹道导弹系统一起构建成新的陆基攻防系统,进一步提升俄方战略打击力量的威慑力,在维系战略平衡与维护俄罗斯国家安全方面起到柱石作用。
美军高超声速导弹缘何“迟到”
前不久,美国空军开展吸气式高超声速巡航导弹技术验证阶段的最后一次飞行测试,该导弹由B-52轰炸机搭载并发射,飞行速度超过5马赫。尽管测试取得成功,但距离正式列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美军一直在加紧研制高超声速导弹,以期尽早入役,但始终“只开花,不结果”,这究竟是为何呢?
一切有迹可循。20世纪50年代,美军开始研究高超声速武器,从X-15、X-43、X-51等项目一路走来,在以超燃冲压发动机研制为核心的高超声速技术发展上积累了很多经验。此后数十年,又通过多个项目对助推滑翔技术进行概念开发和研究,这些研究为当前美军在研的多个高超声速导弹项目提供有力支撑。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美国军工科研人员对发展助推滑翔式高超声速导弹不够重视,一部分人认为,只有以超燃冲压发动机为动力装置的吸气式高超声速巡航导弹才是首选。但该导弹技术要求高、研制难度大,美军相关研发工作还处于技术验证期,能否研制成功还是一个未知数。
2018年,美国空军开始研制应用助推滑翔技术的AGM-183A高超声速导弹,并要求在2022年入役。然而,AGM-183A高超声速导弹在2021年的飞行测试中遭遇了“三连败”,未能如期实现列装,美国空军对此颇为不满。此时,美军或许已经想通,如果早下决心发展助推滑翔式高超声速导弹,先解决有无问题,也不至于陷入如此被动的局面。
值得关注的是,造成AGM-183A高超声速导弹试验失败和项目延期的原因,绝不仅仅是单纯的“路径选择错误”。一方面,美国高超声速武器研制牵头单位多、项目种类杂、测试频率高,试验设施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武器的研发和测试高度依赖“数字工程”,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风洞设施的建设和使用。
此外,近年来,美国国防工业还遇到了劳动力缺失、供应链断裂、创新乏力等方面困境,这些不利因素影响到飞行试验的成效。而一旦试验失败,短期内又很难获得下一个试验窗口,不得不重新申请“排队”试验。
在高超声速武器竞赛场上,尚未产出实质性装备成果的美军多少显得有些尴尬。尽管围绕高超声速技术的竞争远没有结束,但美国国防工业面临的尴尬处境和美军患得患失的“大国竞争”心态,给高超声速武器研制蒙上一层阴影。
(本版文图综合新华社、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