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08

古人避暑纳凉花样多

N北京晚报 现代快报

国家人文历史

刚刚过去的6月,我国北方多地“高烧不退”,华北、黄淮一带40℃以上高温天气频频造访。

6月,北方频现40℃以上的高温可不常见。而今年北京的表现略“夸张”,6月22日,最高气温惊人地飙升至41.1℃,打破62年来的6月同期高温纪录。

我国古代是否也出现过强高温天气?古人又是如何避暑纳凉的?

古代高温称“燠”

乾隆时最高温度达44.4℃

在中国古代,人们把气温高于常年叫作“燠(yù)”,特别高的就叫作“恒燠”。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燠,热在中也。”由此可见,两千年前的汉代已出现高温天气。

汉元鼎五年(前112年)夏,汉武帝刘彻要发动战争,兼并南越国(今岭南地区及越南北部)。淮南王刘安上书谏止:“南方暑湿,近夏瘅(dān)热……疾疠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什二三。”即南方夏季异常高温,北方将士不易作战,故刘彻将南进时间推迟到秋季。

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年(815年)被贬于江州(今江西九江),遇高温天气,遂在《孟夏思渭村旧居寄舍弟》中写道:“九江地卑湿,四月天炎燠。苦雨初入梅,瘴云稍含毒。”也就是当地高温潮湿,空气中都像带着毒气。而韩愈在他的《郑群赠簟(diàn)》中也记录了唐代的高温天气,“自从五月困暑湿,如坐深甑(zèng)遭蒸炊”,他把暑热比作炭窑和蒸锅。王毂在《苦热行》中把高温环境比作大洪炉:“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

《宋史》中有绍兴五年(1135年)“五月,大燠四十余日,草木焦槁,山石灼人,暍(yē,中暑)死者甚众”的记载。天气热到有人中暑死亡的地步,这气温之高是可想而知的。

清代以前,有关高温天气的记载较为模糊,常以“恒燠、酷热、炙热、炽热、晴热、极热、热伏”来记录,难以考证到底是多少摄氏度。查阅相关典籍记录,若论中国古代诸多年份的“高温日”气温之高,非清乾隆八年(1743年)夏天“强高温”天气莫属,因为有确切显示的温度:高达44.4℃。

乾隆七年(1742年),瑞典天文学家安德斯·摄尔修斯提出以符号“℃”表示温度。次年,法国传教士哥比于7月13日到25日,在北京教堂住所内用当时西方观测温度的设备——温度计进行了天气温度观测并做了记录,发现十几天里北京温度用当时温度计换算成现代的摄氏度,都在40℃以上,其中气温最高的一天是7月25日,高达44.4℃!这也是我国有据可考的最早、最为准确的气象记录。

当时乾隆皇帝热得难耐,遂在酷热中赋《热》一诗:“展(辗)转苦烦热……”乾隆八年,顺天府各州县上奏,因高温炎热而死亡的人数竟超过一万人。为此,乾隆皇帝传旨,先是向所有灾民发放一个月口粮,初为“普赈”,随后又进行了“大赈”与“加赈”,总共算下来,近两百万灾民中,最多的可获得半年多的口粮。

古人避暑有诀窍

天气这么热,在没有空调和电扇的古代,人们又是如何避暑的?

风格1 靠神器避暑

清朝能工巧匠 造出“水激扇车”

在古代,平民百姓主要靠扇子纳凉。而有钱人家里,还有用水流带动的风扇。宋代诗人刘子翚的《夏日吟》写道:“君不见长安公侯家,六月不如暑。扇车起长风,冰槛沥寒雨。”清朝的“水木明瑟”殿就有扇车的明确记载,能工巧匠们在圆明园的“水木明瑟”殿制造了一种像水车一样的风扇,称为“水激扇车”,借用水能推动一个轮子的扇叶,给室内扇风,这就是机械风扇了。

在古代,官府还会在冬天大量贮藏天然冰块于冰窖中,一到夏天,有钱人家便买来冰块摆放在居室当中,冰块在融化时不断散发凉气,达到降温效果。

清代,皇帝夏天喜欢去行宫避暑,这些宫殿在夏至前就已在上方搭设了天棚,这虽然破坏了宫殿的美观,但起到了隔热作用。

除此之外,住凉屋也是古人消暑度夏的方式之一。凉屋通常傍水而建,利用机械原理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水流沿着屋檐往下淌,降温效果自然极佳。

南宋画师李嵩的《水殿招凉图》中,水殿四面透空,旁边建有水闸,利用水闸将湖水引入高处,一拉闸水就冲下来,如此人工造出一个清凉小瀑布。

风格2 不走寻常路

宰相趴在棋盘上纳凉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纳凉故事。丞相王导因为实在太热了,就脱光衣服,把肚子压在玉石做的棋盘上,还被撞见了:刘真长始见王丞相,时盛暑之月,丞相以腹熨弹棋局,曰:“何乃淘!”(吴方言,特指凉快)。

唐玄宗

送王爷冰蛇去暑

在《酉阳杂俎》卷十七中记载的一个故事,就有些“另类”了。

传闻唐玄宗时,申王患病,肚子下垂到小腿,每次出行都用白帛捆着肚子,到了三伏天,喘气都困难。为了给他降温,唐玄宗下令从南方带回两条冷蛇赏赐给他。于是,申王就把冷蛇作为腰带,夹在肉褶中降温,这才“不复觉烦暑”。虽然有效,但听起来着实瘆人。

大文豪的避暑八卦

炎炎夏日的诸多避暑妙招,聊八卦也算一个哦。这不,800多年前,有位苏州人叶梦得写了本避暑的书,里面可是有很多八卦可以听呢。

叶梦得20岁时就已经考上了进士,年轻有为,陆续担任丹徒尉、翰林学士、户部尚书、尚书左丞等。他还是颇有名气的词人、笔记小说家、藏书家、文献目录学家、诗词理论家……才子叶梦得,还有颗“八卦”之心。

绍兴五年(1135年),梅雨季才过去,暑气升腾,叶梦得在家里待不住了。每天早上,他都派一个仆人背着小榻,在山上找一个“泉石深旷、竹松幽茂”的地方,一边避暑,一边和儿子、学生聊古今杂事、谈名人八卦,并把这些故事写成了一本《避暑录话》。

这本书里,有不少名人的夏日小八卦故事。

急躁的苏轼 酿酒屡屡失败

大热天,喝上一杯冰啤酒,那滋味别提多爽快了!900多年前,宋代的大名人们也好杯中这一口,只不过他们喝的不是啤酒,而是各种有着美丽名字的自酿酒。

酿酒毕竟是个技术活,有酿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载,自己家的仆人三天就能酿好一缸酒,不过苏轼却是屡酿屡败。

苏轼被贬到黄州时,做了一种“蜜酒”,不过喝过的人都腹泻不止。“蜜酒”宣告失败。苏东坡却没有就此放弃,被贬到惠州后,他又尝试做了一种“桂酒”。至于这酒的口味,苏轼的两个儿子说就像是屠苏酒,也不怎么样。

照理说,苏轼是位大名人,他收集到的酿酒秘方应该不会太差,怎么就一次次都失败了?叶梦得认为是“公性不耐事,不能尽如其节度”。大概说东坡先生性格比较急躁,可能在用料或者时间上,没能完全按配方制作。

欧阳修上山避暑

用荷花玩“击鼓传花”

上山避暑,可以说是宋代文人面对夏日的第一选择。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当时的扬州知府欧阳修,就在蜀冈中峰大明寺里修了一座平山堂。

到了夏天,平山堂里文士云集、高朋满座,大家饮酒取乐直到深夜,附近邵伯湖的千余朵荷花,都成了他们“击鼓传花”行酒令的道具。

叶梦得在考上进士那年,专程选在六七月的大热天去参观平山堂。据他描述,这里环绕着参天古树,还有千余“大如椽”的竹子,就算在炎炎夏日,也能把太阳遮得严严实实。

叶梦得去平山堂时,欧阳修大宴宾客已经是40多年前的事情。巧的是,叶梦得居然还遇上一位亲眼见过欧阳修的老僧人,僧人已经80多岁,提起旧事却历历在目,“犹能道公时事甚详”。叶梦得也化身“小粉丝”,在自己的小池塘里种满莲花,准备到第二年花开时,和朋友们细细讲这段奇妙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