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北京晚报 中国新闻周刊 羊城晚报 上观新闻
眼下,正是填报高考志愿的关键阶段。连日来,“警惕野鸡大学”的话题也是热度满满。“中国邮电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大学”、“上海经济贸易大学”、“广东科技管理大学”……在一份列有392所“野鸡大学”的名单中,一些看似“高大上”的院校实则根本不存在。
近日,教育部专门提醒,每年高考招生录取阶段,个别不法机构和人员通过炮制并不存在的学历教育“学校”,发布虚假招生信息,发放虚假大学录取通知书,骗取考生钱财。
记者调查发现,无中生有的“野鸡大学”,在当下已经不足为患,但其升级变种仍需警惕。考生与家长在报考时,要擦亮双眼谨防受骗。
骗局
大量发送通知书
“收割”低分考生
陈蓉(化名)的弟弟去年参加了高考,分数不太理想,只够得上专科。而在等待专科录取期间,弟弟收到了一封大红色快递,里面是一封黄冈某学院通知书。
红色雕花双层硬卡纸、烫金的字,这份通知书看上去颇为精美。内容更加诱人,写着“同意学生就读小学教育专业”,学历是本科,学制四年。
奇怪的是,弟弟根本没有报考这所学校。只是之前和一个自称“招生老师”的人加了微信,给了家庭住址和身份证号码。
有网友称,妹妹高考距本科线差一分,准备填专科志愿时,却提前收到一封“入学通知书”。妹妹很慌张,担心影响后续志愿填报和录取,也不知道对方怎么有自己的相关信息。
收到来历不明的通知书,基本可以判定,考生被“野鸡大学”盯上了。
从以往披露的案例来看,“野鸡大学”运作是存在时间规律的。通常自7月中旬,本科录取接近尾声,专科陆续填报志愿开始,大量发送通知书“收割”低分考生。8月中旬,各地专科录取基本结束时,通知书发放达到高峰,有些学生甚至会收到不止一个学校的通知书或电话。此时已没有太多时间留给考生和家长思考,从而忽视相关查证。
变种
打着联合招生的名头
将“野鸡”包装成“凤凰”
记者对比发现,今年网传的这份“野鸡大学”名单,最早在2018年就已出现,且近六年来差别不大。名单中列出的学校,其实早已无迹可寻,考生就算想要“报考”,也接触不到。
这意味着如今纯粹“假大学”的生存土壤越来越少。但这并不代表可以对“野鸡大学”放松警惕,相反,近年来“野鸡大学”蜕变出新版本,一些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打着与其他高校联合招生的名头,租借场地,以高校研修班、专修班、助学班等名义,将学生忽悠进来。
他们利用话术,令不少考生和家长误以为,机构和相应高校之间存在合作关系,毕业时可以拿到和正规考生一样,由高校颁发的正规文凭。但实际上的几年学,相当于一直在上辅导班,到头来只能得到机构自行颁发的结业证书,表明经过了相关培训,并不是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这种模式,更符合人们对“野鸡大学”的认知——有场地、有老师,“鸡”是真实存在的,却硬是被包装成“凤凰”。
本文开头提及的陈蓉弟弟,遭遇的即是这类升级版骗局。通知书显示的黄冈某学院,是一所正规院校,但陈蓉咨询了该校招生办发现,学校并没有开办通知书上所说的“助学班”,所谓招生老师也是假冒的。
影响
4年换张“废纸”
高教秩序也被搅乱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这些年经过治理,“野鸡大学”数量少了,它们的行为也相对隐蔽,不会主动地张扬地去宣传,但依然还有一些“灰色地带”,会让一些家长和考生上当受骗。
对于想要读大学,但未能考出高分数的学生来说,在“野鸡大学”那里,专科的分数就能上“本科”。一些考生和家长可能也知道上的是“野鸡大学”,“但他们认为不管是真是假,有一个学历就行了”,却没考虑到用人单位要核验学历,只有真的学历才能通过验证。
记者采访数名曾就读“野鸡大学”的学生发现,不少学生都是在进入社会找工作时,才发现自己读的是“假大学”,这不仅浪费了青春和金钱,更造成了就业困境。
小禾告诉记者,自己高考后到了北京的一所学校读大学,“我2006年上的学,2010年毕业,4年花了差不多10万元学费。”毕业之后,他来到深圳的一家大企业找工作,“面试和笔试都通过了,到了最后环节发现毕业证不行,查不到编号。垃圾学校毕业证就是一张废纸。”
储朝晖表示,这些“野鸡大学”可能会对我国整体的高等教育秩序造成一定混乱。
监管
经常改头换面
查处存在难度
虽然听着离谱,但“野鸡大学”的监管其实也有一定难度。据媒体报道,因虚假宣传,2018年4月,南京交通科技学校2018年招生资格被取消。6月,该校换了一个名字新领航职业学校,又开始招生了。2019年,该校官网首页上,又出现了“重点大学官方报名指定中心”。
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朱清怡处长表示,这家单位换了一个名字又开始招生明显属于违规行为,但新领航集团是在工商部门注册的,而且工商登记注册地点位于镇江句容市,在查处上存在一定难度。
2020年,该校被国务院督查组通报,称其多次被取消招生资格,多次改头换面招生收费,变换花样违规办学。
一些“野鸡大学”会用培训学校、非营利性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种名目来申请营利性许可,还有的会将网络域名选在境外,当它们改头换面,整治的难度无疑增加了。
对于“野鸡大学”,储朝晖表示,“首先要通过市场把‘野鸡大学’淘汰,其次相关部门要履行监管职责,特别是一些平台,不要传播相关的信息,管理部门也应该尽到监管责任。”
起底
“野鸡大学”命名
诡计揭秘
“野鸡大学”有的很好辨认,但有的就有点困难。记者整理分析了392所被曝光的“野鸡大学”名单,来看看它们在名称上玩了哪些花样。
手法一:将真大学名“移花接木”
为什么“野鸡大学”第一眼很难被辨别?因为它的名字都源于“真大学”。
“移花接木”是最常见的伪装方式,包括改前缀、添中词、换后缀三种方法。
改前缀最简单,常常是换个地名即可。像是“北京联合大学”改为“北方联合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摇身一变成为“北京财经大学”。网友若岚表示,因为听过上海财经大学,所以看到“北京财经大学”也不觉得奇怪,还觉得十分合理。
与前缀相似,换后缀则是对调“大学”与“学院”。例如将“首都师范大学”改为“首都师范学院”,将“华北科技学院”改为“华北科技大学”。
还有许多“野鸡大学”会在正规高校名称中加入某些专业词汇,并且这些专业词汇大多与原学校名称中所含专业风格一致。例如,将“中国传媒大学”改为“中国传媒艺术学院”,读起来并不会觉得突兀。
手法二:强加“国字头”,营造“气势”
“国字头的大学,总不会是假的吧。”
事实上,很多“野鸡大学”正是利用了这种心理,在名字中加入一些气势磅礴的关键词,来骗取考生和家长的信任。
在分析的392所“野鸡大学”中,共有73所盗用了高于省市级别的地名。其中,超过30%的学校以“中国”打头。其次为“国际”,占比为22%,例如“中国国际经济管理学院”。
手法三:蹭热门专业、一线城市热度
“好就业”是学生、家长在报考时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而“野鸡大学”对此也深谙其道。
一方面,爱用热门报考专业。“经济贸易”与“科技”“信息”是最常被冒用的,数量分别达到152、123所,如“上海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经贸学院”、“首都科技信息管理学院”等。
但实际上,此类真高校的数量远低于此。
另一方面,爱蹭一线城市的热度。北京、上海是“野鸡大学”的聚集地。在392所“野鸡大学”中,北京的占比达到38.5%,高达151所。
而这一数量也超过了北京真大学。根据教育部在6月19日公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位于北京市的正规大学仅有115所,包括92所普通高等学校,23所成人高等学校。
□小贴士
三步核查大学真伪
那么,如何避免落入“野鸡大学”的陷阱?归根结底,如果考生依照正规渠道填报志愿,不轻信“低分上名校”等宣传,就不会遭遇所谓的“野鸡大学”。
核查是否“野鸡大学”,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查询教育部
官网、公众号
正规大学都有备案,可在教育部官网或教育部高校招生平台查询。
查志愿和录取信息
考生只能在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志愿填报系统填报院校,不要轻信其他的填报途径和信息。
核实院校
官网信息
正规高校官网域名后缀为“edu.cn”,而野鸡大学一般为 “.com”、“.oip”或“.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