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

《长安三万里》的那些虚虚实实

近日,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火出圈了,李白、杜甫、高适等伟大诗人一一登上大银幕,将《静夜思》《将进酒》《出塞》《黄鹤楼》等传世名作娓娓诵来,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长安三万里》电影名出自明代陈子龙《从军行》的“梦到长安三万里,海风吹断碛西头”。这个片名也点出了影片主题:“长安”代表李白、高适等人心中的“理想之地”,而“三万里”是他们与理想之间的距离。

电影以高适的视角进入故事,切入到李白的人生,以两人从青年到晚年的几次相遇为线索,展现了一幅“大唐群星闪耀时”的诗意唐风画卷。既然是一部历史浪漫主义的电影,必然有其深厚的历史背景,也有艺术加工的成分。那么,《长安三万里》究竟有哪些虚虚实实的小细节呢?

“梁园三剑客”不打不相识?

李白与杜甫的相遇,仿佛太阳和月亮碰了头

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曾得唐玄宗李隆基赏识,担任翰林学士,后赐金放还,游历全国。唐肃宗即位后,卷入永王之乱,流放夜郎。

高适,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盛唐四大边塞诗人”,亦是唐朝第一个以军功封侯的诗人,曾受封淮南节度使,平定永王谋反。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七岁便能作诗。然而,科举不中,客居长安十年,郁郁不得志。此后半生飘零,但始终关注民间疾苦。

电影将李白和高适的相遇设定在了他们的青年时代。高适是一个踏实稳重的年轻人。李白,才华横溢但心思单纯,不谙世事,还是一个剑术高手。两人因一个误会不打不相识,之后惺惺相惜,视为知己。电影中杜甫初次登场是在岐王府内,还是一个在掉牙的儿童。但历史上李白与高适、杜甫的初次相遇是在同一年,李白当时43岁,高适差不多同龄,杜甫32岁。

高适与李白相识,缘于杜甫的引荐。744年,李白因为得罪了杨贵妃和高力士,难在长安容身,于是上书唐玄宗,请求还山。唐玄宗下诏赐金放还。李白一路东行,在洛阳与杜甫初次相遇。

一千多年后,闻一多先生将这次相遇描述为“青天里太阳和月亮碰了头”“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

仕途不顺的两个人格外情投意合,两人相约同游汴州(今河南开封)等地,此时高适正寓居于此,杜甫邀他一起,于是三人同行,并在梁园(今河南商丘)写诗纵酒,快意人生,也因此成就了有名的“梁园三剑客”。

行卷是“取功名的捷径”?

那时“走后门”是公开的,李白入仕走了公主的“后门”

电影中,青年李白意气风发,带着高适到处“行卷”,并且称其为“取功名的捷径”。

所谓“行卷”,是指举子为了能被取中,常常托请有政治地位的达官显贵或有文学声望的学者把自己推荐给主考官,这在当时是公开进行的。这些举子为了求得推荐人的信任和赏识,便把自己的文学著作用工整的字体写成卷轴,呈献给推荐人。

不过,实际上,李白在唐朝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唐代法令将“工贾殊类”和“刑家之子”等而视之,明令禁止这类人参加科举考试。李白的父亲可能正是一位富商,这直接影响了李白的人生道路。

但李白的仕途不会因为不能科考而止步。在唐朝,除科考之外,要想出仕,还有“公荐”这条路,其中最高级别的就是寻求玉真公主的引荐。玉真公主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亲妹妹。当时李白对修道有着特别的兴趣,通过朋友元丹丘的关系,李白得以在终南山谒见了前来问道的玉真公主。李白为玉真公主写了一首《玉真仙人词》。玉真公主被其才华折服,欣然向唐玄宗作了举荐。唐玄宗拿起李白的诗赋翻了又翻,惊叹世上竟有如此天才的诗人。

征召令一下,李白非常激动,一首《南陵别儿童入京》写出了他的心情,“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仿佛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意气风发的中年人。

而高适也在长安寻求自己的锦绣前程,但没有认识的当朝贵人,想要靠走关系是行不通的,科举考试也没有希望,只得走了边关杀敌这条祖上旧路。

诗墙、诗板……

唐代文人写完诗也发“朋友圈”

《长安三万里》中,主创团队一共植入了48首唐诗,李白、高适、王维、杜甫、李龟年、孟浩然、贺知章等唐代名家轮番出镜。

唐朝时,上至帝王宰相下到市井酒徒,人人都能作诗。而古人没有朋友圈,写完诗词后,发表在什么地方呢?所谓“诗墙”,就是把自己的诗作写到墙壁上供人们观看。但墙壁毕竟有限,很快就都写满了。于是,有的诗人便想出了新的办法,把诗写到一块木板上。

在唐代,无论驿馆、寺庙还是楼阁,都会给来访者备上一些木板来题诗,“诗板”因此而得名。当时的文人也都愿意在“诗板”上题诗文,一为抒怀,二是期待自己的才华被某位达官显贵欣赏并能借此得到“公荐”。当然,也有相互切磋较量的,比如在黄鹤楼看到崔颢的题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李白只能无奈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诗板”制成后,皆悬挂在梁栋上。钉于梁栋间的诗板,文字要大,游人阅读需要仰视。李白的“崔颢题诗在上头”,正是所见崔颢诗板的悬挂位置而发。

李白和高适以相扑交友?

相扑起源于中国,唐代还有女子相扑

唐代文人尚武。在电影中,切磋相扑的桥段,贯穿了李白、高适相识相知的始终。李白教、高适悟:相扑获胜的要义是以虚御实,声东击西。高适后来建功封侯,最戏剧性的一幕,是从相扑之术中悟到了兵不厌诈,成功解了长安之围。

现在一提到“相扑”,人们总会想到日本,但是,这一体育运动其实是中国本土的产物。相扑运动起源于先秦,古称角抵、角力。秦汉时期,相扑逐渐成为一项娱乐表演活动。从南北朝开始,角抵又称为相扑。到了唐代,相扑之风日盛。唐代统治阶级尚武,宫廷中专门设了摔跤队,取名“相扑朋”,平时供皇室观赏。相扑在唐代民间也很流行,往往还有女子参加。据唐代张文规撰《吴兴杂录》记载,“唐七月中元节,俗好角力相扑”。而1991年在西安市唐金乡县主墓出土的相扑俑,便是这一时期相扑运动最好的力证:比赛双方上身完全赤裸,下身光腿赤足,仅在腰胯束有短裤,头上一般是梳髻不冠,有时也戴幞头。这一时期,相扑运动才传到日本,至今,日本相扑的装束仍有汉唐遗风。

虽然史料并无记载李白擅长相扑,但电影中设计李白和高适以相扑交友的情节也是说得通的。

高适“枪舞”吓到公主?

剑舞被誉为大唐“三绝”,李白、杜甫也钟爱

女扮男装英姿飒爽的剑手裴十二,是影片里唯一亮眼的女性角色。裴十二的父亲是裴将军,名裴旻。据传,裴旻还是李白的师父,电影中也有许多李白舞剑的镜头。唐文宗时,李白的诗、张旭的草书、裴旻的剑舞被誉为“三绝”。剑舞作为一种表演形式,在唐朝很流行。

大唐剑舞,男有裴旻,女有公孙大娘。电影中以裴将军女儿身份出现的裴十二,是以公孙大娘的弟子李十二娘为原型。李白、杜甫对剑舞也有着独钟的喜爱。杜甫在少年时看过公孙大娘舞剑,流落四川时再见其弟子有感,写下《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影片中还出现了高适向贵人们献枪舞的桥段。身怀祖传绝技“高家枪法”的高适,唯一一次能够扬名立万的机会,是在玉真公主的舞会上。可让高适难堪的是,“高家枪法”是为实战而设计的,并不是舞蹈,玉真公主觉得很乏味,只说了一句“挺吓人的”,这和裴家剑法形成鲜明对比。事实上,唐朝并没有“枪舞”这一说,枪不似剑那般灵动,因此表演起来自然不好看。

(综合北京青年报、海南日报、西安晚报、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