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有关“大学校园该不该开放”的问题持续引发关注。元旦小长假前夕,继北京大学之后,清华大学也发布消息探索工作日校园开放,逐步实现常态化开放。同时,记者了解到,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此前已发文,明确向社会开放校园,社会人员可通过预约、登记入校或直接刷身份证进入校园。
元旦已至、寒假马上到来,你计划去参观吗?截至目前,哪些高校已明确向社会开放校园?参观大学需要注意什么?眼下,社会人员进高校大门容易吗?记者体验发现,京城多所高校近期简化流程,刷身份证过闸机即可入校,但还有高校需预约甚至进门难度不小。
现象:两所高校冰场对外开放
各高校对于访客入校的时段、开放区域等规定各不相同,务必提前了解各高校管理规定。
中国人民大学:为尽可能满足社会人员的入校需求,实现校园有序开放,中国人民大学自2024年1月1日起,将开通社会人员线上自行登记入校系统。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外人员持本人实体二代居民身份证,经闸机刷脸完成人证核验后即可入校,无需通过校内师生预约。
北京理工大学:校外人员进入除西山试验区外的校区无需进行报备,携带本人身份证并登记即可入校。
北京大学:2023年7月,北京大学就已恢复校园预约参观通道。近日,北京大学新燕园冰场和未名湖冰场也已对外开放,从北京大学APP上可以预约、购票。
武汉大学:入校参访可登录武汉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在“预约进校”菜单栏进行线上预约。预约成功后刷身份证步行入校。未能提前线上预约的临时性访客,可在校门处扫“武汉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二维码,现场预约。
复旦大学:为推进校园有序开放,非本校人员可随时登录“复旦信息办”公众号登记身份证等基本信息后,即可从指定校门刷身份证或“随申码”后进校(车辆进校需要报备),进校时间为每天的6时至22时。
同济大学:2023年5月起,各个校门都已对外开放,校外人员刷身份证即可进入。
北京建筑大学:2023年12月25日起正式启用明湖冰场,周末及寒假面向公众开放,通过“北建大场馆中心”公众号即可体验。
体验:有的刷身份证能进,有的需预约先填资料
一张身份证,一个背包,记者以高校相对集中的中关村南大街和学院路区域为样本,开始此次测试。
下午时分,中央民族大学西门外,几名外卖员正将餐食放到外卖柜格子中。一张蓝底白字的招牌,矗立在西门处,“无证车辆、共享单车、外卖车辆、摩托车禁止入内”。那么,社会人员可否进校呢?当进入西门安检通道时,门口保安用手势提示需刷证件入校。在未拿出身份证时,闸机屏幕显示“无权限”,而拿出身份证放在闸机区域,人脸对准闸机屏幕时,很快闸机打开。
中央民族大学西门外的告知:“校外人员只要携带身份证,配合闸机核验就可以了。”现场保安表示,之前一段时间进校管理是比较严格的,向社会人员开放刷身份证进校,已经约十天了。“只要刷证过闸机,对我们来说,就可以留痕了。”
沿着民族大学西路向北行走约500米,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东校区。一名保安正在东校区东门督促进出人员刷卡核验,维持现场秩序。记者跟随学生身后,把身份证放在安检闸机上盯着屏幕核验,闸机立即打开。
现场保安介绍,校门从2023年12月11日左右起,就向社会人员开放了,而之前则需要预约。“最近进入学校的社会人员挺多的。”忘记携带身份证的人想要进校怎么办?其表示只有回去拿证件,“有身份证照片,也不行”。
学院路上,北京语言大学东门一名保安正在值守。记者正准备尝试刷身份证进校,但保安表示,如果是校外人员,没有申请预约不能进校,刷身份证也不行。“你可以去‘语e通’上预约,或者打电话让校内的人来接。”他表示,只要预约填好资料待对方通过后,就可以刷身份证直接进入。整个预约流程,快的话可能几分钟,慢一点儿则需要两三个小时。
距中央民族大学西门约一公里之外的北京舞蹈学院南门,几名保安正在执勤。校门处安装了可供人脸识别的闸机,不时发出“验证通过”的提示,显示当日核验了570余人。“你有认识这个学校的老师没有?”保安询问后表示,如今进入学校必须是本校师生或者直系亲属。记者尝试拿身份证刷证,表示愿意配合现场登记,依旧遭到拒绝。当询问是否有网上预约申请系统时,其表示“目前还没有,再等等吧”。另一名保安补充表示,如果有认识的老师或者同学,则可以登记由其带领进入学校。
这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保安说,目前学校不对外开放,“跟带没带身份证没有关系,有学校网上有预约的渠道还好点,咱们没有”。
专家:校园开放行政负担仍较重
今年以来,呼吁高校开放的人不少。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对中国147所“双一流”高校开放政策所作的评估和解读,2023年,近一半的大学发布了校园开放政策,总体来说还有进一步扩大的空间。
此外,国内多所大学校园逐渐对外开放,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各种政策措施,使社会公众的入校之路道阻且长。
马亮对大学校园开放政策可能造成的各类行政负担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行政负担还较重,大学校园开放程度还有待提升。
马亮表示,中国“双一流”高校的校园开放在稳步推进,但是距离社会期望还有较大距离。他建议,未来应进一步推动大学校园开放,特别是头部高校要发挥表率作用。与此同时,也要做好大学校园开放的精细化管理,可以分阶段实施,边开放边完善。比如,可先打开大学校园的大门,再打开校园内图书馆、教室、会议室等建筑的小门,逐步扩大大学校园开放范围。再如,可以采取更友好的政策措施,减轻访客入校的行政负担。
此外,当越来越多大学校园开放时,入校访问的社会公众也应遵守校园规则和社会秩序,避免破坏校园环境和秩序。否则,开放校园的高校可能会因此而面临关闭大门的压力,也会使大学校园的公共资源难以得到最大化利用。
观点:让校园开放更有序
高校“大门常打开”,人们喜闻乐见。大学校园充盈着文化气息和青春活力,被许多人视为城市“最美风景”。大家渴望走进它,感受那种知识的纯粹以及浓烈的学习氛围,接受文化熏陶。
必须承认,长久以来“校园开放”都颇多纠结。毕竟求学科研所需的是心静,大量外来人员的涌入,势必带来或多或少的压力。此前一些学生就因诸多不便而无奈调侃,“一到樱花季/暑期,这里就成了某某某人民公园”,窗外的嘈杂声甚至让人听不清老师的讲课,有的人更直接闯进了教学楼,严重干扰教学科研秩序。而运动馆、食堂等配套设施,也可能由于校外人员过多,导致资源更加紧张。学校管理的成本陡然增加,加之出于安全因素的考量,大学校门要不要开、要怎么开,始终是一个难题。
正因此,此次多所高校张开双臂欢迎大众,值得肯定和鼓励。这是对公众呼声的积极回应,也将对其管理水平提出要求。如何平衡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多项功能,落到执行层面就是一系列服务举措的优化升级。比如教学楼是否设置门禁或定点开放时间,高峰时段如何引导访客有效分流,食堂、运动场馆的开放时段能否优化配置等等,都需要通盘考量。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大家相互之间也要多一些体谅。步入校门后,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多些呵护,一砖一瓦多些尊重,聊天声音尽量小一些,脚步尽量轻一些。遵循所到之处的规矩规章,是对知识文化的尊重,也是文明出游的应有模样。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打开校门,消除与社会的有形边界,和城市融为一体,大学之“大”的内涵更加丰富饱满。这堂与大众互动互融的公共课,生动而形象,也将更好阐释何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小贴士
文明参观大学有哪些注意事项?
在校园内请勿大声喧哗,爱护校园环境,遵守校园交通规则,未经报备不得开车入校。
严格遵守学校各项管理规定,维护教学科研正常秩序,不对师生的工作与学习造成不良影响。
不要进入非开放区域,不要进入学生宿舍区域或宿舍楼,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家长请看管好同行的小孩,以免走失或发生意外。
请保管好随身携带的财物,谨防丢失。严禁携带宠物进入校园。校园内不得使用各类扩音设备。禁止从事与学校教育相悖或无关的各类宣讲推介等活动。
(综合人民网、中新网、北京日报、新京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