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

古代景区收不收门票 这是个问题

N北京青年报 齐鲁晚报

北京晚报

元旦假期,万象新启的日子,有不少人在旅途中体味世界,一些景区人流如织。现代景区有免费的,也有收费的,但还是以收费的居多。毕竟开发与维护都需要成本,如果完全免费,又没有政府补贴,别说经营者无利可图,就连清扫垃圾都搞不下去,也就谈不到消费体验了。

那么,古代景区收不收费呢?会不会也像现代大多数景区那样要门票呢?我们可以跟随清朝官员孙嘉淦的脚步,感受一下三百多年前的景区和门票。

泰山娘娘庙

“票银人二钱”

孙嘉淦,乾隆年间名臣,当过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直隶总督、湖广总督,还做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翰林院掌院学士,在京城是部院大臣,在地方是封疆大吏,地地道道的高官。但下面要说的故事发生在康熙年间,那时候孙嘉淦还很年轻,还在翰林院当庶吉士,相当于实习生。

在翰林院做实习生不久,孙嘉淦的母亲过世了,守孝期间,妻子又不幸病逝,儿子也不幸夭折,他悲痛之余,便计划通过旅游来化解痛苦。孙嘉淦在《南游记》中记载了此次旅游的过程。

康熙六十年(1721)二月十四日,孙嘉淦与一位科举落榜的朋友结伴,离开北京,向南进发,从河北入山东,经过德州,抵达泰安。

到了泰安,当然要爬泰山,孙嘉淦的目标是山顶,可是爬到半山腰,就被人拦住了。阻拦者说:“不可,山顶有娘娘庙,领官票而后得入。”你们不能再爬了,山顶有娘娘庙(即碧霞元君祠),得买票才能上去。孙嘉淦问买票得多少钱,回答是“票银人二钱”,每人2钱银子。

古时泰山门票

以香税代替

古代泰山以香税代“门票”。泰安市档案馆珍藏有清同治三年(1864)的“泰山进山门上香税”票,票面上印着“凭票银二钱方可登山”,落款“同治三年 泰安府官印票”,还盖有“泰安府印”。这是迄今所知唯一存世的泰山香税票据,也可以说是最早的泰山进山门票。

香税顾名思义是向进香的香客收缴的,据考证是明代出现的一个新税种。当时,政府收缴香税主要来自泰山和武当山。

当时,道徒将“泰山玉女”打造成“碧霞元君”,并杜撰出宋真宗加封的“故事”。泰山如圣山一般吸引着各地的朝圣者。

在规模庞大的香客队伍到泰山进香背后所蕴含的巨大利益驱使下,明正德十一年(1516),正德皇帝准许以泰山元君祠修缮费的名义向朝山进香的香客征税,这是征收泰山香税之始。

香税由中央及地方政府统一支配。《明史·食货志》称“(每年进)泰山香税二万余两”,除每年解往户部的二万余两外,剩下的香税还有不少具体用途,如折作官俸、赈灾、修城、修庙等。香税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山东百姓的经济压力,但绝大多数进了皇帝和各级官员的腰包。

雍正十三年(1735)十一月二十四日,刚即位的乾隆皇帝在河东总督王士俊密折奏请下,下旨裁革泰山香税。

乾隆元年(1736)六月二十一日,又谕总理事务大臣:即日起禁泰山香税。

但泰山香税在同治时期复征,本次复征并非由中央政府确定,而是“泰安府”自行征收;此次开征的税额为每人“二钱”,约与康熙六十年“票银人二钱”相当;据票面“泰山进山门上香税”及“凭票银二钱,方可上山”。

低品京官年俸

可买泰山200张门票

2钱银子在当时是多少呢?《康熙实录》记载,康熙六十年九月,山东新米市价为每石纹银16钱。清朝1石的标准容积为60升,大约装米80公斤。16钱银子能买80公斤大米,那么1钱银子能买5公斤,2钱银子能买10公斤。孙嘉淦去碧霞元君祠,每张门票的代价相当于10公斤大米,折合人民币几十元的样子。

孙嘉淦当时身为低品京官,丁忧以前的年俸只有40两。40两银子等于400钱,一年不吃不喝,只够买碧霞元君祠200张门票。

再来看看平民百姓的经济状况。

康熙年间,京杭运河北段要清理淤泥,通州官员雇民工做这项工作,给每个民工每月发放1两,即10钱,相当于每天工钱0.33钱。而一张碧霞元君祠的门票2钱,相当于通州民工6天的收入。这么一比较,泰山碧霞元君祠要的门票实在很贵。

买了门票 体验却很差

孙嘉淦最后买了两张票,跟那位科举落榜陪同出游的朋友一人一张。但是他们的旅游体验却很差,因为买票之后仍旧不能往上爬,卖票的人说,今天买票,明天才能登顶。

次日凌晨,孙嘉淦与同伴再次爬泰山,千辛万苦登顶成功,已经是晚上,远远望去,山顶上繁星点点,可是走近了瞧,“男女数千,宿止道旁,燃炬以丐钱”,竟是几千名乞丐打着火把拦路要钱。孙嘉淦感慨人心不古,同时也抱怨当地官员没能尽到职责,搞得这么多百姓乞讨度日。

孙嘉淦终于走进碧霞元君祠,“正殿五间,而三门皆有铜栅,门内金钱积深二三尺,堂上有三铜牌,明末大珰所铸,余无可观,束庑廊下,石柱中断”。仅有5间大殿,其中3间被铜栅栏围着,隔着栅栏可以看见香客投入的铜钱,堆积厚度将近1米,正堂可以进去,竖着3枚铜牌,由明朝末年太监铸造,其余没什么可看的,门廊下的石柱也断了,无人修理。

门票既为增加收入

也是为筛选游客

按常理推想,古代时无论是对公共景区拥有管辖权的地方官府,还是对私家园林拥有运营权的富商大贾,都有可能出售门票。之所以这样做,既是为了增加收入,也是为了筛选游客。特别是那些闻名遐迩又空间逼仄的景点,假如人人都能免费进入,那么每个人都将没有立足之地。

乾隆年间出版的《扬州画舫录》就提到,扬州一位周姓富翁建成一座园林,占地仅有几亩,但布局精巧,风景优美,慕名来访者众多,周姓富翁就印制了一批长3寸、宽2寸的“园票”,让看园子的仆人出售给访客,不买票就不能进。

古代有没有不要门票、人人能进的景点?肯定有。明朝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粤西游日记》中就说过,广西柳州的柳宗元祠堂不要门票,祠堂里的小潭“罗池”颇负盛名,他兴致勃勃地前去观赏,结果非常失望——传说中清澈见底的罗池竟然变成淤塞的泥塘,塘底堆满砖石,塘面漂着垃圾,苍蝇绕着垃圾嗡嗡飞舞,黑压压的蚊虫铺天盖地。好好的景点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就是因为当地官府不仅不收门票,还强迫附近的百姓免费接待前来游览的过路官员,让百姓们轮流值班,牵马抬轿,搞得大伙苦不堪言。老百姓没办法,就把怨气撒在风景的头上,偷偷往罗池里扔石头、丢垃圾,让它不再有吸引力。

出远门去旅游

门票终归是小钱

门票始于何时?如今很难考证。按《东京梦华录》第七卷记载,北宋京城开封西郊的人工湖金明池平常用来训练水军,每年农历三月会对外开放,人人可以游览,但如果要在那里钓鱼,“必于池苑所买牌子”,必须去金明池管理处买一张票。

宋人笔记《麈史》则记载北宋洛阳的风俗习惯:每年春天,各私家园林对外开放,游客不管去哪一座园林参观,照例都要给看园子的管家一笔“茶汤钱”,也就是小费。管家收了小费,不能全装进自己腰包,照例要拿出一半交给主人。本质上讲,这笔小费就相当于门票,但具体数额可能是不固定的,游客大方就多给一些,小气就少给一些。

如果说宋朝的一些景区已经开始要门票,那么宋朝以前呢?按乾隆年间成书的大型地方志汇编《江南通志》记载,五代十国的后晋时期气温骤降,太湖封冻,湖边出现一座冰山,当地居民便将这座冰山拖到岸上,用苇席围起来,谁想进去参观,必须拿出钱来。您看,这也算是门票,不正规甚至不合法的门票。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各种文献浩如烟海,在宋朝和五代十国以前,也许早就有了门票。

常识告诉我们,出远门去旅游,门票终归是小钱,真正花钱的是交通和食宿,而古代交通落后,途中旷日持久,旅行成本其实是比今天高得多的。像孙嘉淦那样单纯为了排解郁闷的心情而旅行,属于非常少见的旅行,普通百姓连填饱肚子都成问题,是绝对不会“说走就走”地旅游。

幸亏我们生活在物质生活丰富、交通条件便利的现代社会,普通人随时就能出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