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泉州一中学生参加心理拓展活动
2024泉州两会·焦点
N海都记者 黄晓燕
黄晓蓉/文 学校供图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发社会关注。根据最新《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我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为17.2%,重度抑郁为7.4%。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抑郁和重度抑郁也呈上升趋势。在今年的泉州两会期间,泉州市政协委员洪庆辉就如何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想法。
案例:
初二开始拒绝上学 少年检出抑郁情绪
近日,小宇在妈妈的陪同下,前往泉州市第一医院心理门诊办理疾病证明。小宇妈妈告诉接诊的贺佳主治医师,小宇今年初三,性格内向,初一时成绩还可以,进入初二后,就断断续续说身体不舒服,表示无法上学。家人带去看诊,但并未查出问题。到了初二下学期,期中考前,孩子连续几天说睡不好觉,早上起不来,便又在家休息了好几天。好不容易考完期中考,孩子说什么都不愿意去上学了。临近新学期开学,家长轮番上阵,可才上了三周,小宇又不干了。没办法,家人只得带他来办理疾病证明,为他办理休学。
为什么不愿上学?贺医生与小宇进一步交流,小宇告诉她,压力太大了,每天都要起早贪黑,根本起不来。家人要求太高,自己再努力还是达不到标准。他得不到爸妈的表扬,还时常被责怪,心里很难受,但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以至于常常发脾气。在学校,他也没什么朋友,只能玩玩游戏,寻找一些短暂的快乐和自信。
贺医生给小宇做心理测试,结果检出抑郁情绪。“我与家长沟通,建议给孩子做辅助心理治疗。与此同时,给家长也做了家庭教育,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沟通。”贺医生介绍。
记者走访:
看心理门诊逐年增多 青少年患者占七八成
失眠、自残、暴力……海都记者从泉州几所中学了解到,不少中学生深受抑郁症困扰。据泉州市学生心理服务热线相关值班老师介绍,打电话来求助的大多数是中学生,基本都是因学习压力、人际关系、沉迷电子产品或家庭关系等造成的心理和情绪异常。
来自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心理门诊的相关数据,近年来,来看心理门诊的青少年有逐年增多趋势,门诊中有70%到80%是青少年患者,以初、高中生居多,女生的问题在初中时会显现,男生多在高中时表现出来。来就诊的青少年患者中,有的以头痛、腰酸背痛、胃肠道不适等躯体疾病为主要表现,辗转多个科室都查不出病因后才来看心理门诊;有的失眠、厌学、精神萎靡、悲观厌世、反应力和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等,严重的出现抠破指甲、划伤躯体等自残行为。
“有抑郁情绪不等于患上抑郁症,青少年检出的抑郁,大多是抑郁情绪、抑郁症状,比如,心情不太好、一时想不开,还达不到抑郁症的程度,但是,家长们应该引起重视。”泉州市第一医院心理门诊主治医师贺佳介绍。
贺医生提醒,如果孩子常常出现无端发脾气、暴躁等情绪以及莫名的躯体不适,经常表现对学习兴趣下降或厌学、逃学,与同伴交往减少,对以前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等情况,家长应引起重视,带孩子及时就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部门举措:
建强阵地配强师资
优化心理健康服务
海都记者从泉州市教育局了解到,泉州将坚持围绕学生发展,优化心理健康服务,多维提升。
在建强阵地方面,泉州推动各地建设第一批泉州市标准化中小学校心理健康辅导室123所(示范型42所、标准型81所),2023年开展第二批次(拟100所)建设。创建4所省心理学科基地校,6所市心理学科基地校。
在培育队伍方面,泉州选优配强心理健康教师,2022年公办学校公开招聘50余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2023年拟进一步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发布补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岗位71个。常态化开展培训,去年组织市级以上各类培训12场次,参训教师超2000名。
接下去,泉州市教育局更加注重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分层分类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动各地各校全面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政策要求,重点督查教师配备、课程设置、心理咨询室建设、心理教师待遇落实情况等,确保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委员呼吁:
设心理健康课
开展学科渗透
“新时代中学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不利于人才的成长。”泉州市政协委员洪庆辉呼吁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针对这些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洪庆辉委员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学校要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还要开展学科渗透等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应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对学校的综合考核中,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增加心理教育在学校综合考评中的占比。
建议政府适当增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资金,支持学校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开展培训,为学生构建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加强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在保证按一定比例配备各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数量的基础上,加大培训,适当配备兼职心理健康教师。
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和引导。学校要真正落实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