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

情系梨园七十载 演绎丑角别样美

吴幼清和爱徒廖淑云

吴幼清饰演新编戏《董生与李氏》里的“梅香”

扮相可爱的吴幼清(右)

年轻时认真学戏的吴幼清(左二)

虽已八旬高龄,吴幼清(中)仍喜欢新奇的摩托车

N海都记者 柳小玲/文 林良标/图

彩旦,在戏中多以丑婆子的形象示人,扮演或狡黠或市侩或风趣泼辣的市井人物。泉州梨园戏里,家喻户晓的“彩旦”扮演者当属吴幼清老师,她今年86岁,从艺近70年,在数十出梨园戏传统、新编剧目中担任重要角色,表演注重独特且严谨的梨园戏科范,语言、形态、动作个性鲜明,有极强的个人辨识度。

不仅如此,吴幼清还参与抢救性排演梨园戏传统剧目,在抢救、薪传、发展梨园戏传统女丑、贴行艺术上取得一定成绩。近日,记者来到泉州梨园古典剧院,探访了吴幼清老师。

17岁时被破格录取

成梨园戏训练班学员

在梨园古典剧院三楼小剧场,我们见到了吴幼清老师,老人满头银发,脸上始终带着慈祥和蔼的笑容。如今,她仍坚持带徒弟,眼前一位高挑的女孩,叫洪诗缘,今年18岁,是她徒弟里最年轻的。

随后,吴幼清和徒弟洪诗缘,双双走上剧场的小舞台,为我们示范表演了梨园戏经典剧目《陈三五娘》的片段。铿锵有力的唱腔、恰当的节奏把控,尽管已86岁高龄,但风采不减当年,在场的人听得如痴如醉,掌声不断。

吴幼清的老家在晋江安海,她从小就喜欢看戏,每次镇上有演戏时,都是第一时间凑在戏台最前面看戏的小孩。17岁那年,泉州梨园戏恰好在招收学员,吴幼清瞒着父母亲,偷偷报考了,没想到很顺利地通过了考试,考入了梨园戏演员训练班,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所招收的首批梨园戏学员。“当时,梨园戏只招15岁以下的学员,我超龄了,算是破格录取了。”吴幼清笑着说道。

曾担心演“丑戏”被笑话

没想到大家都爱看

进入培训班后,每个梨园戏的子弟,最初开始学习梨园戏,都是从最根本的旦行的“十八步科母”学起。那时,剧团里的导演苏彦硕当班主任,对他们的管理十分严苛,不能与外界有书信往来,每天一早就得起来练功,吃完早饭后,接着练习“科步”,下午上文化课,晚上排练到10点才结束。

在尚未明确划分行当的学员生涯里,吴幼清跟所有人一起学过旦行和贴行的角色。后来,剧团根据整体条件来规划,分了行当,吴幼清开始尝试演彩旦。彩旦是戏曲中的喜剧人物,又名“女丑”,吴幼清的诙谐灵动很快打开了局面,越来越多观众开始点她的“丑戏”。

吴幼清的热爱和努力,最终得到了父母的支持,让她在戏曲这条道路上走得很有底气。“第一次回到安海演出,一开始还担心自己只是演配角,演家婆会被笑话。”吴幼清说道。但没想到,父老乡亲们都很喜欢看她的表演。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梨园戏演出很多,每次去安永德演出,都得连续出门3个月,带上行李,坐在货车上,摇摇晃晃半天才抵达演出地点。”吴幼清回忆道,每年10月,还要前往厦门人民剧场演出一个月,到了春节,更是没办法回家。演戏的日子虽然累,吴幼清并不觉得苦。

83岁高龄还在演

每次上台前要“碎碎念”

她最后一次上台是83岁那年,在新编梨园戏《董生与李氏》里面饰演“梅香”。“新编的人物角色表演就要自己塑造,导演给个大概方向,剩下的就要自己揣摩,再不断修正。”吴幼清说道。每次上台前,为了能够完成好表演,记住每一句台词,老人都要“碎碎念”好几日,煮饭、上厕所、睡觉前都要念台词。现在,虽然没能再登上舞台,吴幼清仍每天早上坚持在阳台上练功,这是她进入梨园戏班以来一直坚持的习惯。

过去,吴幼清塑造了各式各样的人物,都十分鲜活,让人印象深刻。但她在塑造角色时,必须遵守的是,任何动作都脱离不开科步的规范程式。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梨园戏的三个流派,分别为小梨园、上路、下南,是分属于不同的戏班,新中国成立后抢救古戏,把已凋零几尽的不同流派的老艺人聚在一起,重新开班一同教学传承,方有今日之梨园戏。”吴幼清的徒弟廖淑云介绍道。所以,在老师吴幼清的身上,她看到了三个流派的不同血液,而因有着“十八步科母”基础做底,有着饰演旦行和贴行的排练体验,老师再学不同流派彩旦的表演时,就完成了一个从旦行到丑行,从相对青涩到相趋成熟的一个程式学习过程。

在参加泉州艺校梨园班的教学工作中,吴幼清也向一批梨园戏演员传授了自己的经验。“我一开始学戏时,是个很严肃的人,放不开,老板着脸,为此常常被吴老师念叨‘要笑,没事多笑’,因为笑起来喜气。”廖淑云说。吴老师平日里也是个爱笑开朗的人,看过她演戏的很多戏迷朋友,都常亲切地叫她一声“吴奶奶”。他们觉得吴老师很可爱,台上可爱,台下也可爱。她认为,吴老师身上、表演上的“可爱”特质,恰恰是她个人气质的自然融入。

她记得,一开始吴老师在教她启蒙戏时,是《陈三五娘》里面的李姐,华东汇演版本的李姐是一个贪财市侩的媒婆,在她想象中,这真是一个讨厌的、面目可憎的人,所以一开始在表演时,她常常会过度去强调媒婆身上的这种特质,自己讨厌,看的人也跟着讨厌,似乎这样才是对的。但很快,她就让吴老师给一把否定了。“吴老师跟我说,虽然这个角色是市侩贪财,但这种做媒婆八面玲珑的人,见人就会先笑,是讨喜的,要多笑,我这才恍然大悟。”廖淑云回忆道。她从吴老师的传授中也悟到了,演员不能只抓住一些不好的东西一直宣扬,反而要多挖掘小人物可爱的地方,抓住一些动人的细节,人物才会丰满。

“较真”二字,是廖淑云对老师最深刻的印象,她觉得,也正是因为有像吴老师这样老一辈艺术家的坚守与传承,才有梨园戏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