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庆的冬青是热销花卉之一

建新花卉产业园(部门供图)

建新花卉产业园内景
N海都记者 吴雪薇 刘锦涵 文/图
春节的脚步临近,街头的“年味儿”渐渐浓郁起来。除了丰富的年货,红火的各色春联年画,春节喜庆氛围必不可少的,还有各色争奇斗艳的年宵花。而论起购买年宵花的去处,很多老福州会说起仓山区建新镇。近日,海都记者来到福州仓山区建新花卉产业园,追寻福州“花乡”的故事。
闽江沃土 灌溉小镇千年花香
福州曾有“金山、建新、左海、鳌峰”四大花市,承载了不少老福州人儿时逛花鸟市场的美好记忆。建新镇是福建省花卉产业的重点产区和消费区,是中国著名的花木之乡,福建省三大花乡之一。
建新镇的花卉种植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据《建新志》记载,建新镇种花,始于唐而盛于明。到了明清时期,建新镇就有许多花农受雇于教堂及国外从事花工职业;到清乾隆年间,建新雁滨村的清龙商号,经营的香花和观赏花卉、苗木、盆景等就已经远销苏州、上海、天津等地。著名花种建兰、木兰、金粟兰、茶花等更是全国闻名。
作为福建的重要花卉产区,闽江与乌龙江在此交界,形成的冲积平原土壤松软、肥沃,按照老建新人的话说,“扁担插下都会活”。在上个世纪末,老福州人谈起印象中的建新花卉,建中百花场是绕不开的记忆。
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建中百花场,选址于福州仓山区建新镇上雁村。据资料记载,1958年,由雁滨村八户花农合办了建中百花场,到了1965年,建中百花场的花地面积已经达到287亩,除培育果苗、绿化苗外,还种植各种花卉、制作盆景等,花农也从苏州、扬州等地引进花种,远销京津沪等十几个省市。到1981年,原建新苗圃场被改建为建新园艺场,建新镇花卉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上世纪80年代末,全镇花卉生产形成规模经营,有在册花卉企业28家,栽培面积达4100亩,其中个体花卉栽培园圃近百个。
花业传家 幸福生活代代传
建新花卉商户“金枝园艺”的主人王金枝是老花农,自上世纪80年代从闽侯嫁到建新镇以来,就扎根在此。王金枝的夫家祖上种花,她嫁过来之后就继续着家族的这个“芳香事业”。
“女孩子哪有不喜欢花的呢?”在王金枝的回忆中,20世纪80年代的建新镇处处鸟语花香,遍植茉莉花与白玉兰。“原来的镇上到处都是池塘,边上还种着荔枝树、番石榴、福橘,还有成片的稻田,是真正的鱼米之乡。”
王金枝的女儿也耳濡目染,大学毕业后就接续了母亲的事业,还前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深造,跟随花卉专家林声春学习盆栽组合造景。
如今,王金枝家的生意涉及了花卉销售、园林景观工程、室内绿植软装等园林产业的多个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而许许多多像王金枝这样的花卉商户曾“驻扎”的建新花市,如今已发展为福州规模最大的花卉产业园,依旧吸引着无数福州人来此选购花卉。
福建华威建新花卉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春芳向记者介绍,与老花市“前商铺,后苗圃”的经营模式不同,如今产业园主要承载花卉交易的功能,苗圃种植则迁移到闽侯、旗山等市区周边,“但建新镇这里依然保留了最为浓郁的花卉销售氛围”。
园艺创新 为产业注入新活力
春节将至,建新镇的花卉销售旺季又将来临。除了蝴蝶兰、冬青、水仙花这些老牌爆款,垂丝茉莉、澳洲杉等花卉也正成为福州人的年宵花新宠,勤劳的商户们早已备足了货。
“两个月的年宵花销售季,是一年中建新镇花卉销售最旺的季节。”曾春芳说。
时代在变,建新的花卉设计也跟着人们的口味代代创新。在商铺一间间明亮的玻璃房内,传统花卉与多肉、山石结合,形成盆栽造景,正成为建新年宵花的潮流新趋势。而在花卉销售旺季之外,不少商户也将花卉与山石园林设计相结合,或者融入生活场景的室内绿植设计。不停步的花卉与园艺创新,正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层出不穷的新情趣,也持续为建新镇的花农与商户们带来新商机,为当地花卉产业注入新活力,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