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

让老年人的晚年“幸福满满” 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助力解决老年人养老面临的急难愁盼问题

老人在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活动室娱乐(福建日报/图)

N海都记者 林涓 陈逸之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银发族”规模持续扩大,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在家门口安享晚年,成为全社会关注的民生大事。在今年省两会期间,就如何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如何织密织牢养老服务兜底保障网等话题,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助力解决老年人养老面临的急难愁盼问题,让老年人的晚年幸福满满。

让“养儿防老”变成“社保防老”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其中,农民养老金是国家为了保障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而设立的制度,其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福祉和社会稳定。

福建省人大代表陆盛彪调查发现,我省农村还存在部分无保障农民(指未购买企业社保、城镇社保的群体),他们在60岁以后既无社保又无退休金,仅依靠国家每月150元补贴性质的农村基础养老金维持生活。陆盛彪认为:“如果可以尽早解决这类群体的养老问题,将大大提升农村老人的幸福生活指数。”

为此,陆盛彪代表提出建议:一是将基础养老金提高至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二是提高无保障农民基础养老保险个人缴费标准。目前缴费最低档为每人每年200元,应按照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适度提高,并做好宣传解释工作,鼓励农民多缴费、缴长费。三是提高对无保障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补贴标准。目前的缴费补贴是个人缴费的二十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应适当提高比例。四是精准施策定期研究农民养老问题。及时分析研判,逐年提高基础养老金,切实提高无保障农民养老待遇。帮助农民算清农保账,能直观地让农民了解到多缴多得的好处,并加大国家补贴部分的宣传,切实让“养儿防老”变成“社保防老”。

“以老养老”发挥退休人员余热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每年从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退休转入社区的人员越来越多。福建省政协委员修珍萍认为,可以推出一些举措,让有意愿的退休人员发挥余热,贡献社会,实现从工作到养老的平稳心理过渡和转变。

对此,修珍萍建议,由社区牵头,做好退休人员登记接收工作,在社会化服务企业配合下逐个征求退休人员意见和意愿,凡有意愿继续服务社会的,可把个人专业、特长、经验等资料纳入社区数据库。社区可动员有意愿的高素质退休人员加入志愿者组织,根据个人专长和意愿承担社区常规或专项工作,充实退休人员的退休生活,同时有效分担基层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和经费负担。

有意愿提供有偿服务的退休专业人员(指有特长的专业人员、能提供钟点服务的人员),对接给社会化服务企业。服务企业向社区居民公布可以提供各项服务的名称、收费优惠标准,由服务企业收费、退休人员提供专业服务或居家家政服务,实行企业化运作,充分发挥退休人员的余热,也能贴补部分低退休金人员的生活。

让人工智能赋能养老服务

福建省政协常委董良瀚提出加快适老数字新基建助力智慧养老的相关建议,构建以老年人为中心的智慧养老体系,从而满足老年人健康管理、情感交流、学习发展、智能运用等需求。

董良瀚建议,通过人工智能赋能,推动养老服务的全链条改造,为养老事业发展开辟出更多空间和可能,让智慧养老的产品和服务唾手可得,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的养老服务。

利用智能健康系统,实时跟踪和分析老年人身体各项指标的变化,随时提供积极的提示、提醒和建议方案。通过建设相关平台,提供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民政监管、智慧康养、医养结合等养老系统软件,打造“互联网+养老”模式。利用人工智能视频沟通陪伴、AI合影陪伴、线上交友陪伴、拟人化模式等方式,解决老年人孤独、亲情陪伴问题。

“要借助互联网现代化信息平台,实现社区家庭医护和养老服务的准确对接,让医护资源更充分地发挥,更有效地解决社区养老的医疗问题。”福建省政协委员庄燕华也建议,在建立社区“医养结合”体系的基础上,更多地引入互联网智能技术,对社区养老的各项数据进行监测和收集,并通过远程手段,把数据推送给社区家庭医生,实现专业医生对社区老人健康状况的实时监测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