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游客从上海开车十一小时赶来追“花”
海都讯(记者 黄义伟/文孔瑜/图) 2月12日傍晚5时,天还没有黑,莆田绶溪公园桥上、岸边已是人山人海,原来大家都在等待晚上7时30分开始的神奇浪漫“铁花秀”。
莆田打铁花闹元宵习俗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2011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绶溪公园的打铁花工匠就是荔城区新度镇锦墩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记者在现场看到,在绶溪鹅卵石滩边,矗立着三个打铁炉,工匠们已经就位,他们准备了生铁、煤炭、石灰石、木柴等物料。
近两米高的炉前搭了把梯子,铁匠需随时踮着脚查看炉内情况。“烧铁要看火候,烧到1300摄氏度左右出来的铁水形态色泽最佳,打出的砂花最好看。”工匠告诉记者。
晚上7时30分,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铁匠开始表演,工匠们开动鼓风机,加速生铁熔化。炉里的火舌蹿出炉壁半米多高,发着光的金色铁水从炉口流出,被分成若干长柄畚斗,多名打砂花师傅分站在树周围,左手用竹节从畚斗中取铁水,右手持钢管或炸花槌,用力向上击打,顿时铁水撒向荔枝树。
当高温的铁水与大树的叶子碰撞时,神奇的“火树银花”景象诞生了,宛如天女散花,美轮美奂,观众的赞叹声、惊呼声不断。
“打砂花,要用力,打得越高,弧度越大,散下的砂花越好看。”打铁花的师傅陈银洪说。记者了解到,学会打铁花也不容易,陈涵是陈银洪众多徒弟之一,从事电焊、机械加工的工作。他说:“适合打砂花的生铁不多,要提前收集,一小时的砂花演出需要的生铁、木炭、石灰石比例大概是7∶4∶1,我跟师傅学了6年才能在元宵当晚表演打砂花。”
打铁花不仅好看,而且有着很好的彩头,因为“花”“发”谐音,寓意越打越发,所以特别受人喜爱。绶溪打铁花从正月初三晚上开始,每隔一个晚上就有表演,一直到元宵当晚,观众可以上“莆田发布”预约,也可以直接前往莆田绶溪公园坐游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