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06

AI战争来了 美国科技巨头如何把乌克兰打造为一个人工智能战争的试验场

由AI生成的未来战争场景

N央视军事

参考消息

近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文章把延宕两年的俄乌冲突称为“第一场人工智能(AI)战争”。记者在文中详细解读了美国科技巨头如何把乌克兰打造为一个人工智能战争的试验场。

深度介入的美国科技公司打的是什么算盘?美政府和军方又扮演怎样的角色?

美科技公司深度介入俄乌冲突

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文章称,俄乌冲突爆发后不久的2022年6月1日清晨,美国数据分析公司帕兰蒂尔科技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亚历克斯·卡普在五名同事的陪同下步行越过波兰-乌克兰边境。

在武装护卫的陪同下,他们沿着空旷的公路飞速驶向基辅。卡普被护送进入乌克兰总统府内加强防御的地下掩体,成为自俄乌冲突以来首位与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会面的西方大型公司领导人。

乌克兰数字转型部部长米哈伊尔·费多罗夫回忆起那次会面。他们对这家公司的名声相当熟悉:帕兰蒂尔得到美国中央情报局风险投资部门的投资,业务是向美国移民和海关执法局、联邦调查局、国防部以及多个外国情报机构提供数据分析软件。美国国家安全专家,同时也是卡普的外部政策顾问的雅各布·赫尔伯格表示:“他们是21世纪的人工智能军火商。”

合作的进展是惊人的。在卡普与泽连斯基首次会面的一年半后,帕兰蒂尔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渗透到一个外国战时政府的日常工作中。包括国防部、经济部和教育部在内的超过六个乌克兰机构正在使用该公司的产品。帕兰蒂尔的软件利用人工智能分析卫星图像、开源数据、无人机拍摄的画面以及地面报告,向指挥官提供军事选项。

现在,乌克兰多个政府部门使用帕兰蒂尔的产品,这意味着数据都在美国公司的“掌握之中”。

科技巨头成“AI军火商”

帕兰蒂尔绝不是唯一协助乌克兰作战的科技公司。微软、亚马逊、谷歌和星链等公司一直致力于支持乌克兰免受外国的网络攻击,将关键政府数据迁移到云端,维持乌克兰的网络链接,为乌克兰国防投入了数亿美元。

备受争议的美国人脸识别公司“清晰视野”人工智能公司已向1500多名乌克兰官员提供其工具,据称,其识别出超过23万名在乌克兰的俄罗斯人以及乌克兰的“与俄合作者”。

军事专家邵永灵表示,俄乌冲突第一年,俄军多位将领丧生,背后就有美国Primer公司软件的“身影”。

军事人工智能专家吴明曦认为,如此多的美科技公司参与俄乌冲突,已不是简单的商业行为。在美政府的支持下,他们在乌克兰战场检验技术,更多是为了发展美军智能化作战能力,因为很多产品都在与美军合作。

美军布局生成式人工智能

今年年初,美国人工智能公司OpenAI被美媒爆出悄悄修改了有关禁止其AI技术用于军事用途的禁令措辞。

今年1月,据美国Semafor网站报道,OpenAI公司透露正在与五角大楼合作开展软件项目。

去年8月,五角大楼宣布成立生成式人工智能工作组,分析和集成美国防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

吴明曦认为,一旦大模型用于军事领域,美国防部能很快用其数据集对模型进行优化调整,并开发垂直领域的产品。比如,类似Sora的模型能带来视频化的作战仿真和作战概念创新,以及开展欺骗式认知对抗和干扰。“美国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支数据驱动和人工智能授权的军队,计划在陆海空等领域形成数千个自主集群系统。这也势必会引发基于大模型的新一轮AI军备竞赛。”

□相关阅读

“AI+无人机”如何改变未来战场?

N环球时报

人工智能(AI)技术的爆发式发展已经开始影响各行各业,军事领域也不例外。尤其是AI结合近两年在俄乌战场上大显身手的无人机,这对组合在未来战场上的潜力已受到各国的高度关注。

AI无人战机:从“僚机”到“队友”

尽管与科幻电影里那些完全由AI控制的“杀人机器人”不一样,但它们的雏形已经开始在俄乌冲突登上战场,并被证明是“毁灭性武器”。例如俄乌双方都在广泛使用的穿越机,其攻击的最后阶段往往就利用图像识别技术锁定目标发动突袭。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透露,目前“AI+无人机”主要分为两种发展方向:一种类似美国空军大力打造的“协同作战飞机(CCA)”概念,它们的性能和体积与有人战机大体相当,具备不同程度的自主行动能力,可以协助有人战机执行空中侦察、电子对抗、对地打击等复杂任务。另一种则是近年更受青睐的“智能无人机蜂群”,后者结合了在局部冲突中大显身手的廉价无人机的优势,同时得到AI协同作战能力的加成。

报道称,美国空军计划购买至少1000架AI控制的“协同作战飞机”,将在2028年开始批量生产。“协同作战飞机”可以在没有任何实时人工指导的情况下执行任务。美军通用原子公司代表透露,相比现役的有人驾驶飞机,AI控制的无人战机取消了与飞行员相关的操作设备和生命维持设备以及防护装甲,因此可以节约大量重量和成本。同时它的空中机动动作不再需要考虑飞行员的生理承受极限,因此机动能力更好。

美国《空军时报》称,未来“协同作战飞机”不仅是有人战机的“僚机”,而且将升级为与有人作战飞机并肩执行任务的“队友”。

“智能无人机蜂群”更胜一筹

据介绍,“智能无人机蜂群”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去中心化”,它们并不依赖于特定的节点,无论某架或某部分无人机被摧毁,整个无人机蜂群的功能完整性都不受影响,仍可继续执行任务。如果要向无人机蜂群发出指令,也不需要指挥中心与所有无人机都发布指令,而是只需要联系到其中几架无人机,整个无人机蜂群就迅速接收到指令并自行分配任务。对于未来成百上千架规模的无人机蜂群而言,这种模式可以极大提高无人机蜂群的反应速度,同时降低对通信带宽的要求。

俄乌冲突的实战经验已经证明,大规模使用的廉价无人机足以压倒传统防空系统。“智能无人机蜂群”更胜一筹,它是将战场侦察、电子干扰和压制、对地攻击等原本需要造价高昂的先进战斗机执行的高风险任务,分解为低成本无人机群可以胜任的多个小任务。

为应对未来可能的AI无人机威胁,各国已经开始展开针对性研究。例如当前无人机蜂群使用的廉价无人机出于成本考虑,抗电子干扰和电磁攻击能力相对薄弱,因此攻击范围广、杀伤效果快的微波武器被视为应对无人机蜂群的有效武器。它的原理是利用高能电磁脉冲破坏无人机的内部电子设备,从而导致无人机失控坠毁。

不过专家表示,“智能无人机蜂群”也有办法对抗微波武器,例如它们可在AI系统控制下分为两个或多个集群从不同方向同时发动攻击,让微波武器“顾此失彼”。

就目前而言,“AI+无人机”的战场攻防,正处于“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