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

古代那些奇女子

今天是国际妇女节。在历史长河中,有很多女性绽放出璀璨夺目的光芒,在温润中诠释着坚韧与强大,令人敬佩。今天的《史话》就一同来认识中国古代那些奇女子。

班昭

继承父兄遗志 续写《汉书》

她博学高才,诵读万卷经典;她不辱使命,秉承父兄之业续写《汉书》,她就是班昭——中国古代第一位进入修撰“二十四史”行列的女史学家。

《汉书》全书共百篇,80余万字,“起元高祖,终于孝平王莽之诛”,记述了230年的西汉历史。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去世后,不少学者曾续补《史记》,班固的父亲班彪就是其中之一。东汉初年,班彪续写《太史公书》,之后班固开拓格局,开创了断代为史的著史体例,定名《汉书》。班固耗时20余年完成《汉书》初稿。班固去世后,班昭继承父兄遗志,历经10多年终于完成巨著。

《后汉书》记载,在父兄相继过世后,班昭奉旨入东观,续补及讲解《汉书》,为《汉书》的成书及流传做出重要贡献。

《汉书》流传至今,离不开班昭的整理、续写、讲授和传播。从懵懂少女成长为一代大家,她以柔肩扛起重任,展现出令人敬佩的才情及意志。

第一位爱国女诗人

许穆夫人

女子善怀

亦各有行

说到爱国诗人,屈原、杜甫、文天祥等人物形象会不由得浮现在我们脑海中,他们慷慨激昂的诗句彰显着满腔爱国情怀,令人动容振奋。但或许大家不太熟知的是,我国古代还有一位了不起的女诗人,她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女诗人,也在世界文学史上颇具声誉,她就是许穆夫人。

这位女诗人就藏在《诗经》中!

《诗经》又名“诗三百”,共305篇,大多数诗篇由周朝“采诗官”从民间采集整理而来。

《诗经》中的作者,既有王侯公卿,也有士民百姓,大多数都没有留下姓名。而许穆夫人是《诗经》中为数不多的身份明确的作者代表。

《左传》记载,许穆夫人赋《载驰》,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明确历史记载的女诗人,也是一位爱国诗人。

相传,许穆夫人本姓姬,春秋时期卫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人,是卫宣公之子姬顽(昭伯)之女,卫国君主卫懿公的堂妹,成人后嫁给许国的许穆公,故称许穆夫人。

少女时代的许穆夫人就表现出难能可贵的爱国情怀,和同时代安静享受贵族生活的公主不一样,她经常思考和忧虑的是怎样让卫国这样一个小国在众多诸侯国里崛起,思索着如何为保家卫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远嫁之后,卫国遭遇战乱,她忧思故土,写下了《鄘风·载驰》“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一个有智慧、有担当、有使命感的爱国女诗人形象呼之欲出。

第一位女军事家

妇好

她是尊贵受宠的王后 也是能征善战的将军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一件文物和“愤怒的小鸟”撞脸,圆圆的眼睛柔中带刚,它就是妇好鸮(xiāo)尊。它的主人正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商代著名“六边形女战士”——妇好。

鸮是中国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尊,商周时期的青铜酒器。这只猫头鹰左看右看都萌萌哒,像只蹲坐的小狗,而在商代,它的形象被赋予了智慧、勇猛、威严的意义,被视为“战神”的象征。

妇好并不姓妇,妇是一种亲属称谓,又是一种尊称。妇好嫁给武丁后,武丁给了她相当丰厚的封地和人口,在她的封地上,她得到“好”的氏名,故尊称为“妇好”。

武丁是商代第22位君主,也是商代勤政开明的君主之一,他的时代被称为武丁中兴。

作为商王武丁最宠爱的妻子,妇好墓中出土了1928件文物,有极为丰富精美的青铜器、玉器、骨器、蚌器等,其中,有许多历代后妃没有的随葬品,如几百件青铜武器、一系列青铜礼器,还有象征国家军权、刻有铭文“妇好”的青铜钺等。

作为商王朝晚期一代雄主武丁之妻,妇好也是商代著名的“斜杠青年”,王后/将军/占卜官/政治家……单独任何一个标签,都无法完整对她定义。

身为军事统帅的妇好有多厉害呢?据甲骨文记载,当时发生边境战争,妇好主动领兵出战,讨伐羌人,这场战争是殷商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妇好大获全胜,她也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军事家。

殷商时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妇好墓里发现的大量有使用痕迹的兵器,也佐证了她卓越的军事能力和贡献。她的辅佐也成就了商王朝“武丁中兴”。

而从甲骨记录中看,妇好还几十次受命主持祭祀,任占卜之官。

值得一提的是,在后来殷墟出土的一万余片甲骨中,提及妇好的就有200多次,内容包括妇好生活的各个方面,征战、生育、疾病,甚至还有关于她去世后的状况如何,足见武丁对妇好关心之深。

妇好墓的发掘,让一个沉睡了3200多年的女中豪杰清晰地呈现在了后人眼前。作为王后,她温润如玉,为武丁生儿育女;作为女将,她坚若青铜,以智慧和实力担当家国事业,博得众人的敬重。

清代女学霸科学家

王贞仪

虽然只活了29岁 却惊艳世界200多年

哪怕是在封建男权鼎盛的时代,女孩也可以突破重重阻碍,翘首仰望星辰。

研天文、精历算、工诗文、擅医理,研究中国古代数学成就和西方筹算法,被称为清代女学霸的王贞仪,虽然只有29年的人生,却惊艳了世界200多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她的名字,命名了金星上发现的环形山,世界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把她评为“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的女科学家”。

王贞仪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女科学家。她会骑射、擅长诗文、研究历史,精通星象、历算、医理,是个文理双修的“女学霸”,这样一位被无数世界级学者仰慕的女性,在今天却几乎不为中国大众所知。

王贞仪所著的《德风亭初集》,全书13卷,有9卷文,1卷诗,3卷词,涉及天文历算的文章有十几篇。和同时代的才女相比,她的独特之处就是她涉猎了科学。王贞仪生活的年代,盛行着“天圆地方说”,当时的人们认为“地圆说”是胡扯,而王贞仪在接触到哥白尼的理论后,创作了《地圆论》。

因为当时女子不进学堂的风气,她没有老师,不明白夜晚月亮为什么会反射太阳光,只能自己翻着张衡的《灵宪》苦思冥想。元宵夜,她偶然看到镜子映出了花灯的影子得到启发,用极其简陋的仪器做了实验:挂起一盏水晶灯充当太阳,用圆桌当地球,圆镜作月亮,做了模拟月食的实验。根据发光和反射的关系,她一边移动这三个物体,一边观察它们的相对位置和造成的现象,终于弄清月食的成因,欣喜地写了《月食解》,用通俗的语言告诉百姓们月食是怎样形成的。

中国古代女子受教育的机会不多,更何况接触的是几乎被男性独占的天文学领域,而且学贯中西。那么,王贞仪是如何具备了同时代人难得的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呢?这要归功于她的祖父王者辅。王者辅是宣化太守,他本人就精通历算,热爱读书、藏书,还写书,王贞仪从小就聪明好学,被祖父视为可造之才,一直把她带在身边,教她历算知识。

王贞仪曾经说,自己是“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祖父去世后,她一头钻进祖父的藏书之中,广泛阅读了前人在天文学、数学等方面的著作。在祖父的引领和“始信须眉等巾帼,谁言儿女不英雄”的自立之下,王贞仪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王贞仪一生短暂,从18岁落笔到25岁嫁人,据史学家钱仪吉记录,她的一生共写了12种56卷书,《德风亭初集》是如今唯一存世的作品。除了天文学,她在数学、历史学、文学、医学、气象学、地理学、美术学等领域,都有非凡之作。

(综合央视新闻、澎湃新闻、北京青年报、国家人文历史、湖南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