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凰新村的一处充电区,采用的不是智能充电桩,而是牵出数根插排,并挂在电动车上方供使用

电动车在“飞线”充电,电线及插头已被雨水打湿
N海都记者
梁展豪 林雅璇
实习生 王灵婧 文/图
日前,海都报多次报道福州部分小区存在电动车“飞线”充电的现象,呼吁各方合力消除隐患。那么,在电动车充电需求日益增长的当下,小区内是否有正规的充电设备?数量又是否充足?海都记者进行了一番走访。
走访:老旧小区缺场地 难设充电桩
晋安区金鸡山路附近多为老旧小区。记者在建成于2000年的金鸡山疗养院集资楼宿舍内看到,小区新设有电动车挡雨棚和12个充电桩,基本能够满足居民日常充电及停车需求。
在金华公寓及金鸡山公寓内,则均未见充电桩。
金华公寓的一位依姆表示,没有设置充电桩是因为小区内没有合适的场地,小区可利用空地都成了机动车停车位。“有柴火间的居民都把车停到柴火间充电,没有的只能自己拉线。”
在金华公寓小区内,记者看到一辆电动车正在“飞线”充电,所使用的电线还是胶带“拼接”而成。正值雨天,电线及插头裸露在外,已被雨水打湿。
在晋安区琯尾街附近,民房较为集中,居民多将电动车停放在住宅前空地,从一楼窗口拉电线充电。
在台江区斗池路凤凰新村内,记者看到一个居民充电区里采用的并不是智能充电桩的充电方式,而是牵出了数根排插,悬挂在电动车上方。记者注意到,现场还有洗衣机、冰箱等生活用品及杂物堆放在一旁。
物业:充电位不足 “飞线”屡禁不止
小区为何不设置充电桩?金华公寓的安保人员表示,并非不想装,而是因为无处安“桩”。
“场地小,不具备建设电动车充电车棚的条件,小区可利用空地都改造成了机动车停车位。”安保人员告诉记者,小区建了几十年,起初车辆不多,在建设时就没有预留车库和车棚的位置。由于小区住宅楼楼间距较小,路面又划了机动车停车位,因此安装充电桩成了难题。
台江区凤凰新村的物业工作人员周先生表示,物业前两天刚刚剪过“飞线”充电的电线,但居民“飞线”充电的行为屡禁不止。“不过,如果居民都到管理处充电,充电位数量其实也是不够的。”
社区:推广充电设备 存在两大难点
在走访过程中,记者发现晋安区琯尾社区的辖区范围内,“飞线”充电的情况十分典型,该片区内不仅有大量的老旧小区,而且还“掺杂”着密集的民房,不少居民给电动车“飞线”充电。
“我们推广充电设备最大的困难就在场地和用电上。”琯尾社区负责人坦言,辖区内的老旧小区数量多达二十多个,且大都是无物业小区。社区方面,一直有尝试推广电动车充电设施,但实地走访后发现,许多老旧小区不具备安装条件,一旦安装上就有可能占用消防通道。而具备安装条件的小区,又存在无从接电的问题。
“老小区没有总电闸,只能接私人的电,万一用电量激增,就可能存在隐患,而且电量不断高涨,也会影响居民缴交电费的标准。”琯尾社区负责人告诉记者,此前社区也有同第三方充电设施公司进行沟通,尝试在路边的非机动车停放区加装充电设备,但同样遇到了无从取电的问题。“路边是市政的公用配电,第三方充电设施也不好接入。”
上述负责人说:“目前社区已在3个小区内推动安装了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但是仍有大部分小区存在‘想装都不能装’的情况,所以,首要问题还是要解决路边充电设施的用电问题。”
专家:可外设充电区 并加装太阳能板
对此,福建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负责人杜峰副教授表示,居民选择“飞线”方式进行充电,主要是出于方便和节省成本的考虑。他建议对于新建设的小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早期规划阶段就安排合适的位置,增设分区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以满足居民的充电需求。而对于老旧小区,他认为在小区周边的非机动车停放区设立电动自行车的充电区是一个可推行的解决方案,位置建议设在小区出入口附近,以方便居民出行。
杜峰进一步表示,小区外的电动自行车充电设备建设,需要政府层面进行协调与规划,包括场地的选择和用电问题的解决,以形成标准化的充电设施。他提议,电动自行车充电设备在推广建设时,可以结合当前国家的“双碳”战略,在充电的车棚顶部加装太阳能板。这样不仅能解决充电的用电安全问题,还能进一步降低百姓的充电成本,使之成为城市的亮点,并在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