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过600多年封禁保护和自然演替,建瓯万木林内古木参天 (黄海/摄)

闽江公园西河园张伯玉塑像(福建省档案馆供图)
N海都记者 吴雪薇
春光无限好,植树正当时。今日是第46个植树节,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植树造林,福建一直是全国的“优等生”,八闽儿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八闽大地持续增绿,森林覆盖率连续多年居于全国首位,植被生态质量和生态文明指数均居全国首位。
其来有自,回溯历史长河,福建先民在植树造林上素有佳声。跨越古今,闽人接力,绿水青山,滋养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造就闽人坚韧、实干、质朴的精神气质。
张伯玉“编户植榕” 泽被千年
福建成为“绿化高产户”,既是因为福建人勤劳的传统,也因为福建走出的一代代关心民生的官员名士。
清代《榕城考古略》载:“福州旧产榕,故有榕城之称。宋英宗治平中张伯玉守福州,编户植榕。”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张伯玉到福州任太守,当时的福州正值夏天,酷热难耐,很多老百姓都被暑热病所困扰。经过仔细考察,张伯玉推行“编户植榕”令,规定和鼓励全城老百姓每家每户都要种植榕树,并制定严格赏罚制度。他自己率先在衙门前左右各种了一棵,还要求部属于官署处带头多种。
这项政策效果非常明显,据《三山志》记载,由于大力植榕,以至于福州“熙宁以来,绿荫满城,行者暑不张盖”。于是,福州植榕的传统在后续的千百年里生生不息。
如今,为了纪念张伯玉,在闽江公园的西河园,竖立着一座“张伯玉植榕”的塑像。
蔡襄植“松” 打造七百里林荫大道
而北宋名臣蔡襄种榕树则比张伯玉更早。《宋史》本传记载,其在庆历六年(1046年)任福建路转运使后,组织人马,从福州沿途到泉州、漳州“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形成了一条自福州至泉州、漳州,绵延南北的林荫大道。
当年蔡襄种植的松树可能为榕树。据泉州晋江相关方志考证,因为榕树与松树一样四季常青,闽南一带常以榕树作“松树”。茂密的树林既防水土流失,又可遮掩道路,使过往客商在炎日酷暑之时,免受骄阳曝晒之苦。故当时民谣赞道:“夹道松,夹道松,问谁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摇清风。”
东汉长乐“医仙”
“杏林春暖”济苍生
在福州长乐古槐镇龙田村境内有座山叫董奉山,该山因纪念东汉末年“医仙”董奉而得名。
董奉,字君异,侯官县董墘村(今福州长乐古槐镇龙田村)人。在“建安三神医”中,相对于“医神”华佗和“医圣”张仲景,董奉被称为“医仙”。
董奉年轻时,曾是家乡侯官县一名县衙小吏,后行医四海,晚年归隐豫章(今江西)庐山,为百姓治病。
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董奉治病不收钱,但有一个独特的规矩:病人好了之后要种杏树。时间一长,董奉家的房前屋后竟有10多万棵杏树。杏子熟了以后,董奉除了用杏来换取稻米维持生活外,还救济贫苦的老百姓和接济旅途路人,杏仁还可入药。董奉的善举被后世所传颂,以“杏林春暖”或“杏林春满”称颂他的医道高明、医德高尚。
建瓯一个村庄
跨越600年的植树公约
在福建建瓯际村,也有一片因为乐善好施而造就的森林。600多年前,一位乡绅的植树善举造就了方圆195公顷的万木林。这位乡绅就是“万木林始祖”杨达卿。
元朝末期建瓯暴发了大饥荒,当地百姓忍饥挨饿,杨达卿想把家中的存粮拿出来救济灾民,又恐乱世招来“收买民心”的怀疑,就放话“植树一株,偿粟一斗”,只要在他家“大富山”种植一棵树,就能给一斗谷子。当地人都上山种树,不仅度过了这次饥荒,还收获了一片森林。杨达卿为之立下“悉心保护,唯作公益”的祖训,又与乡人定下“乡规民约”,让禁砍禁伐、保山护林世代相传,渐成际村百姓传统。明朝嘉靖年间编写的《建宁府志》载:“随山之高下曲直,皆有木矣。逾数年,木长茂,望之蔚然成林,既之森然成列。”
经过600多年封禁保护和自然演替,万木林内古木参天、巨藤盘绕,1956年被划定为首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建瓯市万木林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95公顷,是中国东南部保存最好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之一,有全球保存面积最大的沉水樟古树群、全球保存最好的国家极小种群植物观光木森林群落、全国新记载的天竺桂群落,以及全国罕见的国家极小种群植物福建含笑古树13株。
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文称:“福建一个村子,一条禁砍禁伐的祖训管了600年,造就了195公顷的万木林。可见,运用各种方式,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到生产生活方方面面,将产生巨大的生态价值。”
“生态兴则文明兴”,一个个植树与惠民相结合的义举故事,体现的是“树茂人昌,地灵人杰”等生态伦理观与远见卓识,是中华优秀生态文化的典范,也与当今践行的生态文明思想一脉相承。
□数读
上春山
看福建“绿色家底”
“二月天杨柳醉春烟,三月三来山青草漫漫……”一曲《上春山》,一幅好春景。今日植树节,一起来福建“上春山”,看看福建的“绿色家底”。
森林学霸
根据福建省林地、草地、湿地数据与国土“三调”对接融合成果,福建现有森林面积1.21亿亩。
去年,全省完成植树造林104.4万亩、森林抚育342万亩、封山育林109.6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65.12%,连续40多年居全国首位。
绿上还要加绿。2023年,省绿化委印发《福建省国土绿化规划(2022—2030年)》。作为福建首份省级国土绿化综合性规划,《规划》明确了全省国土绿化目标:至202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5.24%,森林蓄积量达到8.10亿立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1%;至203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5.31%,森林蓄积量和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稳步提升。
福建的“绿色家底”将越来越厚,实实在在坐稳生态“学霸”的位置。
生机勃发
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绿色群山蕴藏着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巨大财富。
去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预计达7625亿元,同比增长3%;全省累计完成福建林业碳汇交易与再交易410.57万吨、6422.5万元,均居全国前列。
和谐共生
3月3日,省林业局等单位在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办第十一个世界野生动植物保护日现场宣传活动,全球首发“蝶中皇后”——金斑喙凤蝶完整生活史纪录片,为福建绿色成绩单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背后,是福建持续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福建持续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久久为功,呵护好最绿福建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目前,全省拥有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358处,总面积达1538.25万亩。
森林康养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森林康养被列入鼓励类。
而早在2020年,福建省就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目前,全省已建成114处省级森林康养基地、42个森林康养小镇、16个养生城市,森林康养实践蓬勃展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株株拔地而起的青翠树木,不仅装点闽山闽水,更是一方百姓的幸福树。
(综合福建日报、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