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08

山海画境 飞鸟翔集福地 今日是“国际爱鸟日”,看看福建那些珍稀鸟儿

黄腹角雉

“骨骼惊奇”的海南鳽(张闽/摄)

白肩鹊鵙(徐浩宇/摄)

晋江围头湾是中华凤头燕鸥北迁路上的重要补给站(吴轲朝/摄)

在木桩上栖息的鸬鹚(彭志伟/摄)

N新福建 央视

良禽择好生态而栖。鸟类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和“监考官”。

福建省地跨中、南亚热带,森林覆盖率、植被生态质量、生态文明指数均居全国第一,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和西太平洋2条候鸟迁徙通道。

今年3月25日至31日是福建省第四十二届“爱鸟周”,宣传主题为“完善保护体系 护佑候鸟迁飞”。而4月1日又是一年一度的“国际爱鸟日”。

据悉,福建已记录到野生鸟类592种,我国自然分布的鸟类超过40%的种类均可见到。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鸟类有152种,包括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中华秋沙鸭、中华凤头燕鸥、黑脸琵鹭、勺嘴鹬等明星鸟种。

山海画境,飞鸟翔集福地,值此“国际爱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最”,一起看看福建这份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亮眼“成绩单”。

首次记录

“世界上最神秘的鸟”繁殖过程

海南鳽(jiān),被公认为“世界上最神秘的鸟”。

光看其外表,十足的“显眼包”,一对突出的大眼球,就像动漫中的夸张形象。长得“骨骼惊奇”,行事却极其低调。

“它们栖息于高山密林中山沟河流区域,昼伏夜出,独来独往。”龙岩市观鸟协会会长张闽说,“隐士”“夜猫子”“独行侠”三重属性,决定了海南鳽踪迹难觅,“影像记录都很少,更别说繁殖资料了”。

目前,该鸟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是全世界30种最濒危的鸟类之一。

为了揭开其神秘面纱,龙岩市观鸟爱好者根据有限的资料,按图索骥,翻山越岭,穿林过涧,2019年4月20日,在长汀县城郊的一处原始松林中,一场偶遇不期而至。

水塘边上,一株10多米高的松树上,两只海南鳽成鸟雌雄难辨,一只在枝头望风放哨,一只在巢内给3只雏鸟喂食。

此后的两个多月里,观鸟爱好者们记录下了与海南鳽有关的点点滴滴——

它们白天足不出户,早晚才会外出活动和觅食,小鱼小虾、昆虫、蛙类是它们的珍馐美味;它们鸣叫时,声音犹如山林虎啸,因此又被称为“海南虎斑鳽”……一张张照片,还原出了海南鳽的生活史和习性特征。

从2019年开始,海南鳽每年都会在这处水塘边营巢繁殖。观鸟爱好者们通过持续关注,完整记录下了成鸟趴窝孵化、育雏,幼鸟出壳、长出雏绒、飞羽、褪尽雏绒、乞食、练习飞翔、离巢等较完整的繁殖过程。这在省内尚属首次,为研究这一珍稀鸟种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自长汀县首次发现以后,海南鳽在福建的分布记录持续刷新,龙岩市新罗区、清流县、明溪县等地均发现了其活动轨迹。

我国新记录鸟种 白肩鹊鵙现身晋江

近日,泉州市观鸟学会和晋江市林业和园林绿化局在晋江市开展鸟类多样性调查时,拍摄到我国新记录鸟种——白肩鹊鵙(jú)。

白肩鹊鵙多栖息于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低地森林、干燥的稀树草原等环境,上嘴的先端钩曲如鹰嘴,爪强健有力,适于捕食大型的昆虫以及蛙类、蜥蝎类及小型鸟兽等,有“雀中猛禽”之称。平时,它栖息在树梢、电线等高处,东瞧西望,一发现食物就急冲捕食,有时甚至能捕杀比它身体还大得多的鸟类,常将猎物挂在树枝上,因此又被称为“屠夫鸟”。

据悉,白肩鹊鵙为伯劳科鸟类。此前,伯劳科仅有1属15种在中国有分布记录。《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及《福建省鸟纲图鉴》,均未收录白肩鹊鵙。此次发现为全国首次记录。该鸟也是泉州市鸟类名录收录的第385种鸟类。

“白肩鹊鵙主要分布地位于非洲东部和中部。”泉州市观鸟学会会长吴轲朝说,此次仅记录到单只疑似白肩鹊鵙,猜测其可能在迁徙过程中因天气等原因偏离自身航线,为迷鸟,“后续将持续关注监测是否有其他个体出现”。

最早见到

“神话之鸟”每年最先到晋江做客

3月16日,晋江市围头湾迎来了老朋友——中华凤头燕鸥。

这群老朋友颜值爆表,周身洁白,头顶黑色冠羽,自带绅士风范,嘴部前端是标志性的一截黑色,因此又被称为“黑嘴端凤头燕鸥”。不过,它们更出圈的别名是“神话之鸟”,作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确定的“极危物种”,其全球种群数量只有150只左右,数量少,而且踪迹神秘,是我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中华凤头燕鸥行踪莫测,自1937年最后一次被记录后,曾“消失”63年之久,直到2000年才在马祖重新被发现。

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国际候鸟迁飞通道的重要节点,福建是“神话之鸟”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地。根据近年的观测记录,围头湾是中国大陆每年最早能见到中华凤头燕鸥的地方。

“每年春天,中华凤头燕鸥离开越冬地,一路北上。”泉州市观鸟学会会长吴轲朝说,围头湾生态环境优良,食物来源丰富,是中华凤头燕鸥北迁路上的重要补给站。它们在这里吃饱喝足,短暂停歇后,继续北上,前往我省福州以及浙江等繁殖地。

近年来,中华凤头燕鸥已经成为围头湾的老朋友,每年都会在此停歇。今年,老朋友带来了新惊喜:来得更早,比去年提前9天;来得更多,每天观测到的数量均在6只以上,最多的一次同时观测到14只,远高于往年最高记录8只。

据了解,围头村的围头湾已经连续7年观测到中华凤头燕鸥的身影,2021年围头村成立了一支海上野生动物保护志愿队,志愿者们会定期在围头湾巡逻观测,为候鸟迁徙保驾护航。

近年来,福建致力于中华凤头燕鸥保护,在全面推进栖息地保护的基础上,探索开展人工保育。2018年,两岸志愿者在连江县定海湾的无人岛四姆屿上,记录到中华凤头燕鸥活动踪迹。在充分监测与科学论证基础上,福建省观鸟协会成立专项保育小组,启动无人岛生境修复与繁殖种群招引工作。2022年,保育小组首次远程记录下中华凤头燕鸥繁殖全过程,并为成功孵化的幼雏取名“华宝”。

抬头即见

东亚地区最大的鸬鹚越冬种群

厦门园林博览苑地处集美区杏林湾,是重要的生态打卡地。每年冬春季节,万鸟云集,从游客头顶掠过的震撼场面,更是吸睛无数。

其中,普通鸬鹚是名副其实的“网红鸟”。它们全身大体黑色,嘴尖呈钩状态,是“潜水健将”和“捕鱼能手”。在园区内,几乎每个水域都能领略其风采:成群结队地从生态岛上起飞,一会组成“人”字,一会又排成“一”字,锁定目标鱼群后,便灵巧地扎进水中,片刻后又相继钻出水面,喉部鼓鼓囊囊,塞满鱼虾。

“每年入冬后,鸬鹚自北而来越冬。”厦门市市政园林局有关负责人说,每年10月中旬,园博苑内就有鸬鹚出现,起初寥寥几只,之后逐步增多,12月进入迁徙高峰期,直到次年3月才陆续离开北上。

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曾对厦门园博苑的水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近两年,该区域共调查到16种13000多只水鸟,其中,数量最多的是普通鸬鹚,单次最高观测记录到11000多只。在媒体已发布的调查数据中,该种群也是东亚地区最大的普通鸬鹚越冬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