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03

多想爷爷再叫一声:“囡命,你回来了”

爷爷和奶奶在永春东关桥的合照(受访者供图)

来信3

追思人:刘闽华 收信人:爷爷

N海都记者 杨江参 实习生 周钧迎

转眼,爷爷离开我已经两年多了,翻开照片,爷爷的样子映入眼帘,我的耳边仿佛听到他在叫我:“囡命,你回来了。”

是,我回来了,可我却再也看不到爷爷了。

爷爷浪漫结识了奶奶

爷爷生于1936年9月30日,农历是八月十五,卒于2022年2月23日(农历正月二十三)。相传,八月十五出生的人命硬,爷爷这一生也是一路坎坷。

太爷爷当年的日子颇为富裕。小时候的爷爷过着少爷的生活,家中有保姆照顾,不愁吃穿,但随着太爷爷嗜赌后家中逐渐败落,没过几年太爷爷和太奶奶相继因病离世,年仅13岁的爷爷和10岁的姑奶奶成了孤儿。迫于无奈,由家中长辈做主,将姑奶奶送给他人做童养媳,爷爷则成为村里富户的放牛娃。

就这样,熬过了两年。爷爷参了军,并在好心解放军大叔的帮助下进了医疗队。那几年的爷爷很能吃苦,周围的同学或多或少都读过几年书,只有爷爷没有上过几年学堂,于是爷爷总想着多努力一点追上其他同学,每天晚上他总是躲在厕所里借着灯看书直到深夜。三年过去了,爷爷凭着自己的努力也拿到了卫生员的文凭,跟着部队成了一名军医。爷爷所在的部队是铁道兵部队,所以爷爷总是跟着部队奔波,直到部队将铁路修到了云南通海。

当年的爷爷也是浪漫的,在修铁路的工地发现了奶奶,想认识却只知道舅公的名字,便找了一天休息日特地跑到了奶奶的村子里,通过村委会找到了奶奶。

惦念着小妹转业回到家乡

当年的部队有了可以转业的机会后,一心惦念着家中小妹的爷爷带着一家老小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副团退伍的他本来可以转业到当地的防疫站,但由于家里孩子多,爷爷还是向组织申请到了当地的铁厂,做了一名厂医,并于49岁那年申请了内退。后来,爷爷在家中单独辟出一间房开设了一个小医馆,厂区里的职工家属生病了还是习惯性地来家里看病,小时候最经常听到别人叫爷爷“刘医生”。

印象中,爷爷爱喝酒,每顿饭都要配半碗白酒;爷爷爱喝茶,每次都在清晨烧一大壶的茶;爷爷爱干净,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都穿着洗得白白净净的衬衫;爷爷还爱了解时事,每天都要看《新闻联播》,等一份《参考消息》的报纸。

爷爷一直是一个性格温和的人,小时候我和表弟经常和他窝在一起听他讲贺龙将军、王小二、小兵张嘎的故事,听着听着就睡着了。奶奶是典型的云南性格女人,泼辣而直率,幼时也会看到奶奶和爷爷争吵,最后爷爷总是用一句“不可理喻”结束了整个过程。貌似每次都是以爷爷的“落下风”而结束家庭的争吵,但后来长大了发现那也是他们夫妻相处的方式。

由于姑姑们都在泉州生活,随着我到泉州读书、工作,爸妈也将爷爷奶奶接到了泉州,爷爷在76岁的时候开始了又一次适应。在我的记忆里,爷爷总是背着手慢慢走到小区的凉亭里,然后和凉亭里的老人们聊天,后来随着爷爷的身体越来越弱,渐渐地将活动范围放在了家楼下的店门前,有时一坐就是一个上午。

慢慢地,爷爷的耳朵听不大清楚了,但是每次回娘家,爷爷总要跟我说:“囡命,你的小女儿很像你,很乖。”每次吃饭的时候,他总要从房间里拿出珍藏的可乐给他的孙女婿。

真正的离别是那么猝不及防

这十年里,我结婚生子,很庆幸在爷爷身体还可以自如的时候,带他去了厦门、云南、海边、清源山、紫帽山这些但凡是我能想出来适合老人家玩的地方,也让爷爷看到了我的儿子和小女儿。

原来以为可以和爷爷在一起很久,可有时候真正的离别就是那么猝不及防。

2022年的春天格外冷,过完年的那几天爷爷有点感冒,爸爸和我说有点着凉,原来一有点小毛病就闹着要去医院的爷爷,这一次没有说要去医院,只是和爸爸说:“我自己知道自己的身体,没事儿。”

那几天我心里总有点不安。2月22日上午,我上班路上给爸爸电话问爷爷的病情,爸爸说好多了,一时侥幸的我在下班的路上就没有去看爷爷。23日凌晨突然接到爸爸的电话:“你爷爷走了。”

我没有爷爷了。就这样我浑浑噩噩地开车回了娘家,看到爷爷静静地躺在那里,身上还有一丝温热,那么近,却那么远。陆续家人都来了,一家人帮爷爷整理好后,心里都绷不住了,眼泪止不住地往外流。

在爷爷去世前的一小时,爸爸在群里发了一张照片“老爹,吃得很好”,没想到转眼爷爷就走了。原来那几天的好转全部是假象。那一刻特别后悔,后悔自己为什么不在之前再去看看爷爷。

当一家人收拾好了一切后,将爷爷带到了殡仪馆。照片里的爷爷还是那么和蔼可亲,但却天人永隔。我不知道人死后是否有灵魂,但是那一刻我希望有。

父母在,不远游。在离别面前什么样的语言都是苍白的,生如逆旅单行道,哪有岁月可回头。珍惜眼前人,所有爱你的,你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