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览在泉州古城金鱼巷傅维早故居展出

傅维早设计建造的安礼逊图书楼

傅子祺介绍修缮开元寺资料
N海都记者 柳小玲/文 田米/图
为纪念泉州近现代杰出建筑大师傅维早140周年诞辰,4月1日,“艺通於道——傅维早建筑艺术图片展”在泉州古城金鱼巷百年老宅傅维早故居启幕。
据悉,傅维早从工匠成长为“国保”建筑大师,在闽南建筑界和文史界享有盛誉,为泉州文化传承和古城保护作出贡献。展览将持续至4月7日,每日9时30分至16时30分对外开放,感兴趣的市民游客可前往参观。
50多幅照片及资料
展现百年前建筑作品
傅维早故居位于金鱼巷144号。昨日上午,记者来到展览现场,这座闽南古大厝是1916年傅维早买下一块菜园地后建造而成的。其闽南古民居建筑构件和装饰应有尽有,但力求简约,没有繁杂的石雕、砖雕装饰。
走进屋内,50多幅照片和文史资料沿墙陈设,有开元寺、文庙修缮,安礼逊图书楼、池塘湖番仔楼等,生动直观地展现了傅维早先生百年前所设计、建造和修缮的四处“国保”建筑,一处省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等。
值得一提的是,仿真“艺通於道”匾额近百年后重现故居,这是傅维早后人特别仿真复制的1∶1匾额,让后人铭记先辈的业绩,弘扬传承傅维早的版筑精神。
傅维早孙子傅子祺介绍,首次尝试用图片展的形式,是希望能用视觉表现来诠释傅维早百年作品的建筑艺术之美,让人们可以近距离欣赏傅维早先生的杰作。
“通过照片和文史资料,了解每座建筑的历史背景、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能真切感受到傅维早先生对泉州建筑遗产所做出的贡献。”游客小杨谈及观展感受说道。
所建“安礼逊图书楼”
历经近百年历史
傅维早生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是南安溪美象山村东山傅厝人,今南安市柳城办事处象山村,因家贫,11岁时便在厦门建筑工地当小工。后来,他在鼓浪屿学艺时,师从德国建筑师,由于秉性聪颖,对建筑有极大兴趣,加之刻苦钻研,学习掌握了中外建筑的精湛技艺,并参与“万国建筑”群的建设。
1910年,英国传教士安礼逊筹募经费建校,傅维早被他聘请来负责工程设计与施工。他就此回到了泉州,并定居泉州,为泉州建造了许多精美的建筑作品。
他在泉州的第一项工程就是建造惠世医院主楼“白楼”,外廊式建筑和洛可可风格,砖木钢筋混凝土结构,2013年入选福建省第一批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名录。
1910—1936年间,傅维早陆续建造惠世医院,先后完成了门诊楼、宋姑娘楼、病房、手术大楼等,该楼是傅维早在泉州版筑事业自始至终的见证。
1913年,培元学校的伦敦楼建成,这是安礼逊聘请傅维早在培元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楼。1926年10月,培元校友集资兴建“安礼逊图书楼”,傅维早精心设计,大胆创新,将大楼设计成外似三层,内实五层,一至四层为西式层楼,第五层为中式楼阁的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整体结构匀称,造型优美,雄伟典雅,2019年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泉州不少古建修缮
出自傅维早之手
在泉州古建筑修缮中,不少也是他所承建的。1924年,泉州开元寺聘请傅维早主持修复甘露戒坛、功德堂、尊胜院。第二年,著名华侨捐资援助重兴开元寺,仍聘傅维早专司其职,东塔“塔尖铁链八断其七,势几坠”,东西双塔塔身多处损坏,傅维早巧夺天工,葺损饬坏。
1926年,著名华侨李功藏要捐资修建泉州文庙,也请傅维早主持。傅维早严格按照原式样、原风格修葺一新,同时复建泮宫门楼。2013年重修,把最早应用在古建筑的混凝土顶盖整体移到文庙广场展出,对展示泮宫门楼的建筑历史及钢筋混凝土在古建筑上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参考价值。
此外,傅维早还承建一大批古民居,在浔美,建有十几座古大厝,其中,1927年建“海墩”古大厝,双塌凹寿门,砖木石雕皆有,1916年建了梳妆楼。1899年,李功藏要在老家南安市眉山乡观山村修建中西合璧的池塘湖番仔楼,建筑所用图纸也是由傅维早和著名印尼荷裔建造师联合设计,这座番仔楼全部工程至1909年竣工,历时10年,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傅维早建造许多古典与近代相结合的折中式建筑,精心修缮闻名中外的名胜古迹,以及建造诸多闽南传统古民居等优秀作品,他把先进的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和工艺技术带来泉州,创西式建筑材料与中式传统木构建筑工艺结合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