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惠风和畅,草长莺飞三月三。昨日是三月三“上巳节”,如今说起上巳节,许多人已不太熟悉。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其实是由清明节气、寒食节和上巳节三者融合而来。上巳节在古代是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此时正逢暮春,春阳煦润,人们会扶老携幼前往郊外踏青、修禊,放飞纸鸢。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公元1076年的暮春,宋代大文豪苏轼登上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感叹道:“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今天的《史话》就来聊聊上巳节和那些诗酒。
上巳节既是相亲日
也是“女儿节”
民间流传说:“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轩辕生。”三月三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的诞辰日。三月三古称“上巳节”,由此衍生出来的祭祀高禖、衅浴祓禊、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著名的民俗活动。
远古时期的农历三月三,最主要的活动是祭祀高禖。高禖是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因供于郊外,又称“郊禖”。“禖”通“媒”,有牵线搭桥、成人之美的意思,因此上巳节又是求偶节、求育节。所以上巳节也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情人节。农历三月三由于正值桃花盛开,又称为“桃花节”,古代汉族少女到了15岁,要于此日举行成人礼,即“笄礼”,所以三月三也被称为“女儿节”。
《周礼》记载:“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即使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古代,一到上巳节,少男少女相约幽会。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特别是汉唐时期,青年男女踏青春游的故事流传甚多。公元前139年春三月上巳日,风华正茂的汉武帝刘彻在霸上祭祀先祖回宫的路上,顺道去看望平阳公主,巧遇端庄秀丽、风姿绰约的歌女卫子夫。卫子夫秋波盈盈,含情脉脉,汉武帝一见钟情,遂将其带入宫中,二人相爱陪伴50年。
古人这场雅事
被传颂了千年
到了汉朝,三月三确定为节日,每逢该日,官民都去水边洗濯,祓除不祥。
到了魏晋时期,上巳节逐渐演化为皇室贵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们临水宴饮(称曲水宴)的节日,这也是为了祈福免灾、欢庆娱乐。由此而派生出流传千古的习俗,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雅事——曲水流觞。众人坐于环曲的水边,把盛着酒的觞置于流水之上,任其顺流漂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下,并赋诗一首。
历史上最有名的曲水流觞,当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在兰亭举办的那次。公元353年三月初三“上巳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会稽内史、右将军王羲之偕同亲家、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和高官名士、家族子弟共42人,在会稽山阴之兰亭清溪举行修禊祭祀仪式后,又“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饮酒作诗,其乐融融。
据史载,在这次游戏中,有11人各成诗两篇,15人各成诗一篇,16人作不出诗,各罚酒三觥。王羲之将大家的诗集起来,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乘酒兴而书,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记述了上巳节曲水流觞一事,并抒发由此而引起的内心感慨,让会稽山阴这场流动盛宴被传颂了千年。
到了唐朝,上巳成为当时隆重的节日之一。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卷二》中写道:“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说的正是彼时上巳当日,长安城内男女老少盛服而出,在曲江畔宴饮、郊游的景象。
宋朝以后,三月上巳节风俗渐渐衰微。由于寒食、清明、上巳三节相邻太近,有时日期甚至重合,踏青春游等习俗并入了清明节,上巳节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闽越王无诸“曲水流觞”
比王羲之早500多年
说到上巳节曲水流觞,福州的历史也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期,“闽越王”无诸每逢农历三月三日,同群臣到东门外的桑溪举行“流杯宴集”,史称“桑溪流杯宴集”。
宋代《三山志》记载:“桑溪,在闽县东,乃越王无诸于此为流杯宴集之地。”明万历本《福州府志》也记载:“金鸡山去城三里而遥,相传秦时望气者谓有金鸡之祥,遂斫其脊……山之北,势渐高,曰青鹅,桑溪之水出焉,又名曲水,俗传闽越王流觞处也。”
闽越王无诸在福州桑溪“流杯宴集”,这可比王羲之在绍兴兰亭的“曲水流觞”要早500多年。
桑溪在福州东门外金鸡山之北的登云村,源于青鹅山,流至登云山下时,水流迂回曲折,水清见底,缓缓而下,称“曲水”。
至唐末,王审知之子闽王王延钧依然在桑溪修禊。《闽侯县志》说:“金凤偕后宫杂衣文锦列坐水次,流觞娱畅,穷日以返。沈麝之气,环珮之响,燎炬之光达于远近,途中丝竹管弦缤纷奏和,清音入云,观者塞道不能前。”可见其盛况空前。
古诗中的“春”
往往是酒的代称
“春者,天之和也”,无论是“人生有酒当须醉,一滴何曾到九泉”的生死感慨,还是“斗草踏青天气,买花载酒心情”的享乐当下,抑或“正是江村春酒熟,更闻春鸟劝提壶”的闲适,都离不开酒的滋润。
酒和春的渊源自古即有。《诗经·豳风·七月》里,最早出现了“春酒”一词:“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在后人的注疏里,春酒既可以指秋冬酿春熟之酒,别名“冻醪”,也可以指春酿秋冬始熟之酒。在春日痛饮之酒,想来应是前者。
在古诗中,“春”往往是酒的代称,“唐人名酒多以春”,如竹叶春、松醪春、金陵春等等,白居易在《杭州春望》中写“青旗沽酒趁梨花”,并自注:“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甚至还有颇具诗意的“抛青春”,如韩愈诗句“百年未满不得死,且可勤买抛青春”。唐末,冯翊(今陕西大荔)城外有一酒家门额题道:“飞空却回顾,谢此含春王”,以“含春王”代称美酒,气势超逸,时人传说为仙人吕洞宾所题。
“灯红酒绿”
原来真的有“绿酒”
蒸馏制酒法普及之前,古人所饮春酒质地不免浓浊,纵然以“压酒”方式来分离酒糟,也仍然能够喝出浮沫。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诗中的“绿蚁”指新酿出的美酒,也就是“新醅酒”。用“蚁”来形容酒,出自东汉学者张衡《南都赋》中“醪敷经寸,浮蚁若萍”。醪指尚未过滤酒糟,而这种酒糟很稠,在表面上浮着很多泡沫,形似蚂蚁。
“灯红酒绿”的成语,人人耳熟能详,灯当然是红的,但酒为什么是绿色的呢?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总结有各种颜色酒的称法:“红曰醍(tí),绿曰醽(líng),白曰醝(cuō)。”可见,绿酒在历史上真的存在过。
实际上,在蒸馏酒技法发明之前,受到酿酒原材料、发酵工艺,乃至浸泡于酒中的花果药材等因素的多重制约,大多数的美酒都呈绿色。这种酒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名字,叫“醽醁”(línglù)。
三国曹植《酒赋》有“苍梧缥清”之语,“缥”即形容酒液青绿泛白的颜色。绿酒入诗,最早见于陶渊明笔下:“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戎州(今四川宜宾)特产一种成熟后果皮仍是绿色的“绿荔枝”,还有色泽和这种荔枝相近的名酒“荔枝绿”,美酒和美果让谪居此地的黄庭坚浑然忘忧,化用杜甫诗意写道:“试倾一杯重碧色,快剥千颗轻红肌。”
“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声”,趁春光未老,何妨花前一醉,闲坐春风?
(综合齐鲁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