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

浪漫踏春去 古人吃馄饨遛花

又到一年草长莺飞之时。明媚的阳光、和煦的春风、姹紫嫣红的花、清新自然的树……正是春游的好时机。相对现代人的踏青赏花拍照发朋友圈来说,古人的春游“戏”更多,不仅有现代人常进行的放风筝、植树、踢球等体育项目,还有围地赏花、斗花、遛花等风雅活动。今天的《史话》就让我们穿越一下,来围观古人的春游吧。

读《诗经》春游诗篇

回溯真古装偶像剧

暮春时节,青年男女沐浴着春风,行走水畔,抑或追逐打闹,最后交换手中的花草,在采采春水间约定一生相爱的誓言。青年文化学者侯印国介绍说,这样简单而纯美的爱情故事,就记录在中国最古老而优美的诗歌典籍《诗经》之中。《郑风·溱洧》描写了郑国的少男少女们,相约在溱水和洧水边上春游。河水波光荡漾,女孩子轻轻问男孩,“陪我去看看呀”,不解风情的男孩子口吐实话,“可是我已经看过了呢”,女孩子只好又说“那就再去一趟嘛”,男生鼓起勇气,带着女孩子来到岸边,两个年轻人敞开心怀。临别之际,男生送上定情信物,“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东汉学者郑玄解释,之所以要赠花,是“结恩情也”,为什么选芍药呢,原来“药”字和“约”字同声,芍药花就代表着不变的约定。

《郑风·出其东门》则是一位男子表达对所爱之人专一不二的诗,“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在春月男女游春的城东门,便见到美女如云,虽然眼前都是美女,却都不是“我的心上人”。这首诗是春日士女出游时,男子对心上女子的内心独白。三月的水滨聚会,还与洗濯去垢、消除不祥的祓禊(fúxì)仪式有关,侯印国说:“对于先秦的青年男女来说,这一时节无疑是最浪漫的情人节。”

“最具排面春游”

少不了杨贵妃姐妹团

南北朝到唐代,三月(农历)春游也是士女们一年中最重要的游乐活动,白居易65岁写诗,表示年纪大了更要好好春游,“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但论唐代最有名的春游,莫过于杨贵妃姐妹。

杜甫《丽人行》开篇便写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城南曲江,长安士女都来游玩踏青,其中有几位正是后妃的亲戚,尤其是虢(guó)国和秦国二位夫人。这些夫人游春,气势自然不同,她们的修禊盛筵上,“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驼峰、白鳞鱼之类的珍品佳肴一一在列,但夫人们也懒得动筷子,让厨师白忙活一场。杜甫的诗其实是在讽刺杨氏的骄纵,“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唐代画家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正是天宝十一年(752),杨贵妃三姐虢国夫人、八姐秦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

陆游一生所爱

与春游有不解情缘

在古代所有的春游与爱情的故事中,大概陆游与唐婉的故事最让人黯然神伤。他们本是一对神仙眷侣,为陆游母所逼,被迫离异,之后唐婉改嫁赵士程。大约绍兴二十五年(1155),陆游春日出游沈园,见到了唐婉、赵士程夫妇,大为伤怀,题壁写下有名的《钗头凤》:“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唐婉后来看到这首词,又追和一首,写出自己的无尽思念,忧思成疾,不久便怏怏而卒。这一年陆游31岁。

从31岁那次春游偶遇后,春游沈园便成了陆游既魂牵梦萦又却步不前的一场思念,直到近四十年后,绍熙三年(1192),68岁的陆游秋日再回沈园,写下《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易主,刻小阕于石,读之怅然》:“枫叶初丹槲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神龛一炷香。”此时沈园已经改换了主人。四十年的生死两隔,当年酒后醉题的《钗头凤》却又被人刻石留存,年少时候的故事便如同断云幽梦,无处再话凄凉。

古人评价此诗为“古今断肠之作,无如此前后三首者”。所谓的前后三首,还有两首便是陆游在庆元五年(1199)75岁这年的春天,再次春游沈园时写下的《沈园》二首,其一云:“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其二云:“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山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此时唐婉去世已经44年。

嘉定元年(1208),84岁的老人或许感到大限将至,最后一次来到沈园,他写下《春游》四首,最后一首云:“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对他来说,一生思念恍如白驹过隙,当年唐婉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但这一切,只是太匆匆的少年幽梦。这是他为唐婉写下的最后一首诗。

有人斗花

还有人“遛花”

赏花是春游的主题。唐代天宝年间,士女还有个独特的习俗叫作斗花。“大家不仅春游赏花,还要比较谁家有珍奇花卉,很多人不惜花费千金提前购买名花,种在自家院子里,好在斗花时一举获胜。”侯印国说。

《开元天宝遗事》中写道:“长安士女于春时斗花,戴插以奇花,多者为胜。”斗草则复杂一些,分为“文斗”和“武斗”。“文斗”前,古人会先采来众多花草,然后聚在一起以对仗的方式“报花名”,文采最佳者取胜。“武斗”则比草的韧性,比赛双方先各自选择有韧性的草,将其互相交叉,用力拉扯,不断者胜。

侯印国说,当时为了斗花,甚至发明出一种可以移动的花盆,叫作“移春槛”。就是将奇花异草移栽到槛内,再在下方装上轮子,出门时用绳子牵着走。今天很多人会遛狗遛猫乃至遛宠物猪遛羊驼,但和“遛花”的唐人比起来,又显得缺了一些想象力。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赵翌还讲述了《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的趣事:“士女逢春即联袂郊游踏青,路上遇到好花,就在花前铺席藉草,围坐一圈,并插杆结索,解下身上的红裙递相垂挂,权当作野宴的帷幄。”女子出游,路边见到美丽的花朵,便解衣作帐,就地野宴,非常生动而充满趣味。

“更不拘小节的,干脆什么也不要。唐代学士许慎选,每年春天都要在花园里摆设露天宴席,邀请一众亲朋好友赏花观景。”赵翌介绍,许慎选是个很“大条”的人,每次邀大家来赏花,连个座位都没有。别人就问了:“你设宴赏花,为何不设座?”他笑说:“我有天然花茵,何必再设座具!”原来,他让家中仆人收集花园里掉落的花瓣,铺于地上,让前来赴宴的人都直接坐在花瓣之上,反而成了一件风雅有趣的事情。

明清玩家太会玩

带着馄饨摊去赏花

春游踏青,美景得有美食相伴。古代山野间没有“农家乐”,便捷易带的食物也不如现在多,怎么办?

“解决办法是,如果带不了食物,那就带上可以做食物的人。”赵翌说道。清代沈复的《浮生六记》中就讲述了这样一桩趣事。有花的地方没有酒家,自己带着冷菜冷酒又觉得没有意味,如何才能对花热饮呢?沈复的妻子芸娘笑曰:“明日但各出杖头钱,我自担炉火来。”第二天竟花一百钱雇了一位街头卖馄饨的人带去赏花。“先烹茗,饮毕,然后暖酒烹肴。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可谓洒脱非常。

明清春游还开始了全民健身运动,其中女子蹴鞠让人眼前一亮。明初有位女子踢球能手叫彭云秀,陈继儒《太平清话》说:“国初,彭氏云秀,以女流清芬,挟是技游江湖。叩之,谓有解一十六……”说彭云秀会16种踢法,全身触球永不坠地。除了踢球外,荡秋千、放风筝也成为明清时人春游最喜欢的项目。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就是生动的描绘。

眼下正值春日,找一个空闲的周末,和家人朋友一起踏青,走进醉人的春光里吧!

(扬子晚报 南京日报 正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