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王墩墓出土的铜钫(酒器)

“折叠腿”甗,“膝盖处”设置可折叠90度的机关

“折叠腿”甗,三足高挑纤细

木俑

漆耳杯

武王墩墓出土的漆木虎座鸟架悬鼓

铜簠
N海南日报
央视新闻 新华社
近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武王墩一号墓”发掘阶段性成果发布会在安徽淮南召开。作为战国晚期的王级大墓,武王墩一号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继三星堆考古新发现后文博界最新的热点话题。这座墓的墓主是谁,有何独特之处,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
一起盗墓案
引出千年大墓之谜
一般来说,考古人员不会主动去发掘大型墓葬等遗迹。有关单位曾主动发掘过的明定陵,其陵墓内的丝织品在出土后不久因保护技术不到位,出现腐坏,令人心痛不已。有了这样的前车之鉴,考古人员现在的发掘多是配合基建或被盗墓贼盗掘后的抢救工作,武王墩一号墓的抢救发掘便要从一起盗墓案说起。
2015年,家住河南的徐某听说武王墩古墓中藏有不少宝物,遂与同乡赵某等人携带探针、洛阳铲等盗墓工具前往盗掘,后因被村民发现且资金不足,被迫停止盗掘。没过多久,不甘失败的盗墓团伙通过“招兵买马”,找来了“技术骨干”夏某,夏某在大致判断出主墓室、陪葬室和墓坑位置后,引导盗墓团伙对武王墩墓进行了疯狂盗掘。
此团伙在盗掘武王墩古墓葬后,又盯上了位于安徽寿县的廉颇墓和安徽淮南的九里村古墓。2018年,淮南市公安局抓获盗墓贼之一孙某和“技术骨干”夏某,后逐步掌握该团伙动态,在其准备盗掘廉颇墓时,一网擒获。经安徽省文物鉴定站鉴定,追回的来自武王墩墓的文物共75件,仅一级文物便有26件,其中的编钟、虎座等,是战国时期青铜器铸造的杰作。
据武王墩墓考古发掘队领队宫希成所说,鉴于盗墓贼口述和现场勘查,推断武王墩墓已被严重破坏,文物安全存在巨大隐患,亟需开展科学考古的抢救性发掘。2019年11月,国家文物局批复武王墩墓考古发掘计划,后将其列入“考古中国”课题重点项目。
规模最大等级最高楚墓
已出土文物3000多件
从近日公布的武王墩墓考古发掘信息来看,此墓应该是迄今经科学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楚国高等级墓葬,属于楚王级别的大墓。
从考古调查和发掘情况来看,武王墩墓有2000多亩的独立陵园,陵园内现保存有主墓、墓园、车马坑、陪葬墓等重要遗迹,其中,车马坑南北长约148米,东西宽约14米,是已发掘探明楚墓车马坑中最长的一座。即便是在现代机械的帮助下,自2020年9月至2023年11月,考古人员也历经3年多才完成封土和填土的发掘。
截至目前,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已提取出土各类文物3000多件(组),以及大量动植物遗存。
2000年前的“折叠腿”蒸锅
设计有多超前?
截至目前,武王墩墓已发现上百件青铜器,涵盖鼎、簠(fǔ)、缶(fǒu)、鉴、壶、钫(fāng)等,器型种类齐全,并且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尤其是发现的三件青铜甗(yǎn),同类不同款,“折叠腿儿”甗(yǎn)更是罕见。
专家介绍,我们常用的蒸锅,其实就是甗在漫长历史演化中形成的变体。这件“折叠腿儿”甗三足高挑纤细,“膝盖处”设置可折叠90度的机关,且隐藏在兽面花纹后,这种精巧且美观的设计感,放到现代也令人赞叹。
由于“折叠腿儿”款的青铜甗风格迥异,考古专家甚至推测,它也有可能是外地的贵族赠送的随葬礼物。
而墓内最大的青铜鼎虽掩埋两千多年,仍保留着最初的吉金色。它有望成为迄今为止出土的,我国东周时期口径、体量最大的青铜圆鼎。
“饭盒”仍有“打包绳”
青铜簠里藏“食谱”
青铜簠(fǔ)是古代先民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shǔ)、稷、粱等饭食的器具,出现于西周中期,战国晚期以后消失。在造型上都是方形器,与现在一些饭盒有相似之处。武王墩墓近期就出土了几件青铜簠,并且残留部分“打包绳”。
考古专家介绍,武王墩主墓椁室内充满积水,形成了一个低氧的环境,得益于此,一些有机质文物才保存下来。因此,考古学上通常有“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只半年”的说法。
专家介绍,上世纪,在我国山西、河南等地的墓葬中,也曾出土过一些青铜鼎,里面盛放着动物骨骼。正因为铜鼎的盖子发生了位移或脱落,导致专家学者无法区分哪些鼎盛放何种食物,给历史研究带来挑战。
而武王墩主墓东一室青铜礼器组合保存完整。专家初步判断武王墩墓出土文物的形制、纹饰、组合等具有战国晚期楚文化的典型特征。现已采集整理到的墨书文字、漆木器上的篆刻、青铜礼器铭文,对研究楚国墓葬营建过程、职官制度、名物称谓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楚王酓(yǎn)前簠(fǔ)上的“楚王酓前作铸金簠以供岁尝”12字铭文,让墓主身份呼之欲出。
武王墩一号墓北侧椁室虽被盗严重,仍提取出百余组琴瑟等弦乐器。西侧两室遗物极具楚地特色,200余个漆木俑立姿、坐姿各异。
武王墩墓考古发掘项目领队宫希成说,这座墓的发掘提供了非常丰富珍贵的信息,根据墓葬的规模、结构、出土文物和文字资料,结合文献史料记载,墓主人身份可能就是《史记·楚世家》记载的楚国的考烈王。
楚考烈王熊完为楚顷襄王之子,曾在秦国为人质,公元前263年,在春申君黄歇的帮助下返回楚国,继位成为楚王。楚考烈王在位期间,以春申君为令尹,楚国一度中兴,曾派兵助赵国解邯郸之围,还灭掉了鲁国,算是楚国后期比较有作为的君主。
用成语故事
打开考烈王的“朋友圈”
我们或许对考烈王本人比较陌生,但围绕着考烈王产生的一系列成语典故,一定耳熟能详,比如毛遂自荐、歃血为盟等。顺着历史的时间轴,用成语故事打开考烈王的“朋友圈”,认识这位史书中多次提及的一代楚王。
史书记载,考烈王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60年,秦国攻打赵国。秦军与廉颇率领的赵军对峙于长平。廉颇治军严谨,临敌慎重,但赵国孝成王被秦人离间之计所惑,命赵括代替廉颇。赵括熟读兵书但年少气盛,不谙韬略举措冒失,落进秦国的圈套,纸上谈兵的结局,是赵军投降后被秦军全数坑杀。
直到考烈王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57年,赵国都城邯郸一直处于秦军围攻之下。赵国平原君奉书向魏国国君以及信陵君求救。魏王派军10万救赵,但受秦军恐吓按兵不进。
军情紧急,平原君挑选20个门客,准备突围到楚国去求援。此时有门客毛遂向平原君自荐。抵达楚国都城后,平原君向考烈王指陈厉害,考烈王从早晨到中午一直不置可否。于是毛遂提剑上前,以性命要挟,直言楚王不应忘记家国屈辱,使考烈王为之折服,最终以鸡狗马的鲜血宣誓为盟,赵与楚的合纵由此得以缔结。
结盟后,楚国春申君率兵救赵。魏国信陵君窃取虎符后引兵北上。等楚国、魏国援军赶到,秦军迅速撤退。毛遂自荐、歃血为盟、窃符救赵的背后都有考烈王的身影。
公元前238年,在位二十五年的考烈王病亡。
这些成语典故,围绕考烈王,关联着廉颇、毛遂、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等人。战国时代的风云里,这些历史人物,以人生际遇铸就如点点星光般的文化经典,汇进中华文明的江河湖海,润泽后人。
从考古发掘近况来看,武王墩墓很可能成为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其发掘结束后,有关方面将在原址建立武王墩墓考古遗址公园,为人们讲述两千多年前的楚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