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庭婴戏图轴(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代孩童玩的陶球(资料图)

清康熙青花婴戏纹盖罐(福州市博物馆供图)

清乾隆青花斗彩婴戏图对盘(福建民俗博物馆供图)
N海都记者 吴雪薇
六一儿童节来了,小朋友享受童年,大朋友回忆童年,大家是不是都开始快乐过节了呢?2015年,福州屏山地铁站东入口考古一期的宋代大沟曾发掘出好些有趣的小玩意儿,有大小不等的陶球、青瓷小狗、牌九、骰子……可见早在宋代的小朋友,就已经很会玩了。据说,“玩具”一词就产生于宋代。《武林旧事》、《梦粱录》、《西湖繁胜录》等宋时旧作都记载了南宋时发达的玩具市场,有选官图、粘竿、风幡、弹弓、风筝、象棋、棒槌儿、竹马儿、小龙船、糖狮儿等种类丰富的小玩具。六一儿童节,我们就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文物里,看看古时候的小朋友都怎么玩。
枣核儿、“山亭儿”
就地取材的玩意儿
古时的小朋友怎么玩?从宋时盛行的一类人物画《婴戏图》可见端倪。大约从晋代开始,儿童就被画家纳入绘画题材,到了唐宋时期技巧渐趋成熟,宋代更是婴戏图的黄金时期,小朋友天真烂漫的美好形象,使之成为中国绘画中颇受欢迎的人物画类。从《婴戏图》里,我们可以直观地看见古代的小朋友是怎样玩耍的。
由宋流传至今的《婴戏图》福建无藏,但在海峡彼岸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则馆藏有宋代风俗画家的多幅《婴戏(戏婴)图》,其中以北宋宣和年间的画院待诏、风俗画家苏汉臣的作品为最。他笔下的儿童无邪、稚态可掬、活泼可爱,并通过儿童的活动来反映风土民情。他所作《秋庭婴戏图轴》堪称一个时代儿童绘画作品的代表,对后世婴戏题材绘画在物态、构图、赋色上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秋庭婴戏图轴》台北故宫院藏共有两个版本,在最广为流传的绢本设色197.5cm×108.7cm版本中,一对小姐弟正趴在圆墩上玩小游戏,这游戏叫“推枣磨”,是一种朴素而历史悠久的“益智游戏”,在今天的中原地区仍广为流行。
每到秋天大枣成熟的时候,孩子们把捡来的红枣串在小竹签的两端做成“红枣扁担”,再拿另一个红枣切去一半,底部插上三个短签作为磨盘的底座,而裸露出来的半个枣核就成了推磨的支点,然后再把“红枣扁担”轻巧地搭在枣核尖上,这样就做成了一个可以推着玩的“枣磨”。这个游戏的难点和乐趣在于“推”——推的时候“红枣扁担”必须持续旋转而不掉落,一旦掉落,“推枣磨”的孩子就要认输。这种朴素的游戏看起来简单,却是孩子们心中值得耗费半天光阴的乐趣。
小姐弟身边,还有一个圆墩,上面也堆放着几个小玩具:人马转轮、八宝纹纸格、玳瑁盘、小陀螺、红色佛塔、棋盒。地上还散落着一对小铙钹。小佛塔,宋人又称为“宝塔儿”,一般为陶土烧制。宋代用陶土炼制的玩具很多,如泥娃娃、泥建筑模型,统称“山亭儿”。
打小鼓、扮傩戏
学着大人来演戏
而在另一幅58.7cm×34cm的纸本设色《婴戏图轴》中,最下端的两名孩子玩的是一种搁地上旋转、用鞭子抽打的陀螺,名为“打娇惜”。他们上方的地上还有一辆制作颇为精致的玩具车。再往上看,床榻上还有三个孩子正凝神看着两个玻璃瓶,瓶中养着几尾小鱼。由此我们还可以知道,原来宋代就有玻璃瓶了。再往上穿红衣的男孩,正戴着面具表演宋时很流行的傩戏。在苏汉臣灵巧细腻的笔触下,宋代小朋友的欢乐和背后所折射的市井文化的繁荣一路留存至今。
福建有藏的婴戏图自元代始。福州市博物馆藏《元佚名绢本婴戏图》创作于宋末元初之间,画风与苏汉臣的画作颇为相似,可能是元人仿苏汉臣所作,为国家一级文物。画中一棵古柏盘穿于太湖石之间,孩童身形圆润,轻纱薄衣,手执蓝色纨扇,伏于扁鼓上仰首前望,神情陶醉,天真可爱。鼓柄随意叠置,身后有一四联的拨浪鼓。可见“鼓”在童年记忆中的历史,着实源远流长了。
斗彩瓷器画童戏
多子多福好寓意
清代人则把婴戏画在了器物上。市博馆藏清康熙青花婴戏纹盖罐,罐身采用通景形式,整个画面看起来生动、连贯。画中描绘了十六个孩童在庭院嬉戏打闹的场景。孩子们或举旗、或骑竹马,场面欢乐,热闹非凡。盖顶绘有五个童子,手捧文房四宝,寓意着五子登科,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着家族繁荣、子孙昌盛。福建民俗博物馆也馆藏了一件清乾隆青花斗彩婴戏图对盘,画面上九个幼童济济一堂,打鲤鱼灯、打鼓敲钹,喜庆而热闹。
进入器物上的婴戏纹,主要目的就已不在反映社会生活,而更多在于祈求吉祥寓意,因此在构图上有着人物众多的热闹气氛。据福州市博物馆介绍,婴戏纹作为中国瓷器传统纹样之一,在明清时期盛行一时,在民窑产品中较为多见。主要有夺魁婴戏、持莲婴戏、折桂婴戏、庭院侍女婴戏、蹴鞠婴戏、百子婴戏等多种形式,且人数增多,有四子、十六子、二十子、百子等,尤以十六子和百子婴戏为典型。纯真质朴、活泼而有趣味的婴童,被用来寓意吉祥、幸福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