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元一张的护眼贴,近百元一瓶的眼药水,超千元一台的近视矫正仪和按摩仪……北京市民张婷近年来一直奔走在为儿子矫正视力的路上,虽然不同价格的产品齐上阵,办法尽出,但儿子的近视度数仍然逐年增长,小学二年级就戴上了“小眼镜”。
像张婷儿子这样面临近视问题的儿童不在少数。而和孩子们近视度数“上涨”一起出现的,还有近视矫正市场的乱象。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市场上涌现各种声称能够治疗或控制儿童近视的“神药”“神器”,比如眼药水、营养补充品、护眼贴、视力训练仪器等,种类繁多,价格不一,让人眼花缭乱。不少家长直言不知道怎么作选择,也不知道这些“神药”“神器”的效果究竟如何;还有一些家长带着孩子尝试后发现上当受骗。
消费者:5个月花3万余元 孩子近视却涨了70度
河北石家庄的李云发现自己8岁的孩子出现近视问题是在两年前,当时去了很多家公立医院检查,医生给出的结果都是建议戴眼镜。李云不甘心,想着肯定有其他办法能治疗,后来看到一些视力养护中心宣称能够提高裸眼视力的广告,便决定试一试。
李云一口气给孩子报名了5家养护机构,5个月花了3万余元。没想到,孩子的近视度数非但没好转,反而从150度涨至220度。
李云告诉记者,她在带孩子治疗期间,建了一个社交群,里面有不少给孩子防控近视的妈妈,她们大多听信了视力养护中心的宣传,花了不少钱,但收效不大,孩子的度数甚至涨了很多。
家住陕西西安的王猛也是在矫正机构“不手术,不吃药,3个疗程就摘镜”“一个月没效果,全额退费”的话术下,带着孩子踏上了近视矫正的漫漫长路。结果同样是落寞收场——1年后,孩子的视力不但没有得到控制,近视度数反而增加了100度,最后还是去医院配了眼镜。
这些机构的话术究竟有多厉害,能让众多家长带着孩子趋之若鹜?记者近日来到北京市房山区某眼保中心进行了体验。
店老板邀请记者体验眼保仪进行视力恢复训练。记者刚摘掉眼镜戴上眼保仪,对方就开始推销:“是不是感觉非常舒服?我们的仪器得过很多专利,既有英国的也有中国的,你现在使用的仪器是2001年的,仍然非常好用。要是觉得舒服,可以买一台回家,不仅孩子能用,大人也能放松眼睛。”
紧接着,对方又说道:“如果还有散光等问题,可以搭配我们的中医药眼膏和公司研制的眼部保健品使用……三个月就能摘掉眼镜。我自己就是这样治好的。”
5分钟体验过后,记者感觉眼睛视力没有任何变化。正准备离开时,遇到一位正在上楼准备向该中心讨说法的家长,“这地方就是骗人的,我家孩子用他们的仪器做了很多次视力恢复训练,一点用都没有,近视还涨了几十度”。
调查:视力产品背后有猫腻 处方药代购货不对板
在不少电商平台和社交平台上,随处可见各类儿童视力养护的产品——角膜塑形镜、护眼仪、拉远镜、反转拍……但记者调查后发现,这些产品售卖背后有猫腻。
在某社交软件上,一位卖家向记者介绍了其主推产品AI视训镜。
“我们的眼镜有个小程序,你买回去后要把孩子的年龄、近视眼的度数通过小程序上传到后台,就能根据资料制定专属于你的最佳训练方案。”介绍完功能,卖家突然话锋一转,向记者推荐AI视训镜的公司加盟渠道:
买一个视训镜9986元+一盒中药保健口服液2995元或者眼部外敷清新套装2995元,花不到13000元就能获得一个免费的代理资格。获得代理资格后,别人通过你分享的二维码再下单购买产品,公司会给予相应广告费,每卖出一套产品,即可获得600元的提成。
“小学门口的视力宝藏店,2024年创业新风口等你来抓”“视力养护店,共享成功的商业模式”……记者在调查过程中注意到,有不少品牌的视力养护中心在招代理加盟商。
除了养护产品,延缓儿童近视的药品同样有一条产业链。
在社交平台上,记者发现目前存在不少代购阿托品(一款延缓儿童近视进展的处方药)的帖子,代购的价格在360元至800元之间。
去年6月,陕西市民杨格为了防控儿子近视,去医院眼科开了低浓度阿托品眼药水。药水用完后,有医生给杨格推荐了代购渠道,说“更便宜些”。但收到眼药水后,杨格发现与医院开的眼药水不是同款——名字不一样,说明书上没有成分说明。
更令杨格“惊恐”的是,他通过天眼查发现这家阿托品生产单位已被注销。
专家:没有近视逆转“神器” 增加户外活动很关键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消息,将依法查处近视防控类产品虚假违法广告,持续整治混淆真性与假性近视,使用“康复”“恢复”“降低度数”“近视治愈”“近视克星”“度数修复”等表述误导消费者的广告。
“近视往往和眼轴增长有关系,眼轴长长后很难让其再变短,所以近视是不可逆的。另外,眼周的局部按摩虽然可以缓解眼部疲劳,让人‘眼前一亮’,但并不是治疗近视的科学方法。如果家长进入这样的误区,用按摩代替戴眼镜,反而容易让孩子加重近视,也可能使视网膜周边发生病变。”北京某医院眼科赵医生说。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一位视光师也直言,现在市场上关于儿童近视眼预防的方法和设备有很多,但并没有能让近视逆转的“神器”。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指出,不少视力矫正机构缺少诊疗资质和专业人员,常常利用口头承诺误导消费者,所以消费者应该尽量将口头承诺转换为书面协议,保留证据,以便日后维权。
此外有业内人士建议,为有效规范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行为,加强对相关市场的监管,有关部门还可以建立无良商家“黑名单”制度和退出机制,出台相关标准,严禁眼视光机构在宣传中出现或使用“恢复视力”“降低度数”“治愈近视”“近视克星”等宣传内容和营销话术,形成监管威慑力。同时,鼓励兴办正规眼视光机构,从而避免广大家长被虚假、夸大宣传所误导。
近视虽不能治愈,但可防可控。在赵医生看来,预防孩子近视发生,户外活动是关键。如果一天内累计户外活动时间超两小时,能有效缓解眼疲劳,并帮助体内分泌多巴胺,抑制眼轴过度增长,预防近视。
观点:近视矫正市场须矫正
不少青少年视力矫正产品被包装成“治眼神器”,有的近视矫正机构的视力检查结果乃人为操作。这些宣称能够治愈或减少近视度数的“治眼神器”,还可能成为“毁眼凶器”。
为避免上当受骗事件发生,家长要提升日常的辨别能力,对近视有正确的认知,要清醒地认识到,近视是不可逆的,也就是不可治愈的,凡是声称“神药治愈近视”的,多半就是骗局;学校也要认识到青少年近视防控重在预防,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近视矫正机构的监管力度,抬高近视康复治疗行业从业人员资质门槛,并推动制订严格的行业标准。通过综合施策形成各方合力,依法整治近视矫正市场乱象,让“近视治愈”骗局失去滋生土壤,让家长和孩子不再受蒙蔽、欺骗,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擦亮眼睛”。
(综合法治日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