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综合央视财经 法治日报
近期,市场上出现一种叫做卡牌盲盒的产品,在未成年人群中无序销售,这类盲盒动辄几十元甚至数千元,甚至可以炒作到21万元的天价,玩法也衍生出“赌性”十足的拆卡直播间。
根据2023年6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印发的《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盲盒经营者不得向未满8周岁未成年人销售盲盒。虽然一些商家在盲盒外包装上明确标注“本商品不得向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出售”或在商品销售区域张贴“8周岁及以上的未成年人购买本产品,须征得监护人同意”,但在实际销售过程中,销售人员并未询问未成年人的实际年龄就将商品售出。
孩子们沉迷其中,家长们很是苦恼。卡牌究竟有何魔力?天价卡牌究竟是谁在炒作?
从“跟风”到“入坑”
未成年人沉迷于抽卡拆卡
12岁广东女孩张秋(化名)把自己集来的稀有卡和特殊价值的卡牌围成6圈,拍成花样视频,配上一些文字,发在朋友圈。这6圈卡牌的价值,将近2万元。为了拥有这些卡牌,过去一年里,她花了5万余元。
沉迷于卡牌的不止张秋。13岁四川女孩李雅(化名)同样“陷进去了”,为了在直播间拆卡,她在1个月内偷偷刷爆了外公的信用卡,总共下了58单,消费5000多元。
为什么一张小小的卡牌会让平时乖巧节俭的小孩变成这样?
记者连续多日走访北京市西城区某商场售卖卡牌的店铺,发现一到周末,大量中小学生或坐或站在商品墙前拆卡,卖家设置的专门供卡牌消费者拆卡的区域座无虚席。
“我们主要是想要‘稀有卡’,掂一下感觉重量,虽然不太准,但有时候也能掂中。”其中一名孩子对记者说。
这些未成年人为何沉迷于抽卡拆卡?记者采访发现,不少人是从“跟风”到“入坑”。
张秋告诉记者,自己收集卡牌的初衷,就是为了和同学们有共同话题。一年下来,张秋砸下5万元购买海量卡牌,将“高阶”卡牌精装成册,这让她有了“炫耀”的资本。同样控制不住买卡牌欲望的还有李雅,起初,她也是为了和玩得好的伙伴“保持一致”,花10多元在学校周边的小卖部买少量卡包,后来“瘾”越来越大。
谁在炒作?产业链条包围未成年消费者
记者走访多地玩具批发市场,发现“小马宝莉”卡牌盲盒行情十分火爆。当记者提出卡牌包装盒后面标注的未成年人禁止单独购买的提示时,批发店主都不以为意。
记者发现,为了让卡牌更具有价值,甚至为了这种卡牌能再次交易,很多消费者会将买到的卡牌拿到卡牌评级机构进行评级,卡牌评级机构通过卡面的品相进行分数评定。重庆一家卡牌评级机构一周就能评十几万张卡,其中“小马宝莉”卡牌占大多数。
有了所谓的评级,这些卡牌的身价开始飙升,根据所谓评级机构给出的评分不同,卡牌的价格在随后的交易中,可以翻几倍甚至几十倍。机构的客服表示经他们评级的卡牌最高卖到了21万元。
在评级机构的助攻之下,一些实体店铺为了能分得一杯羹,还提供回收、寄卖“小马宝莉”高卡位卡牌的服务。
记者以手里的一张9.5分的稀有卡为例,询问寄卖卡牌店铺的老板,评级和未评级价格有多大差异,老板给出了100元的差价。
记者在上海发现了一家专门收售“小马宝莉”高卡位卡牌的店铺,店内两面墙摆满了“小马宝莉”的卡牌,卡的价格也从几十元到几万元不等。记者询问是否收卡,老板表示:收,而且非常急迫。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这场卡牌盲盒的交易游戏中,卡游公司卖卡牌盲盒,评级机构收费鉴卡评级,推高卡牌价格,二手商家回收稀有卡再卖出,每一个环节都赚得盆满钵满,唯独只有孩子们沉迷拆卡买卡,无法自拔。
直播间里“新玩法” 未成年人下单毫无阻碍
一些孩子告诉记者,现在他们最流行的玩法,是在短视频平台的拆卡直播间里,这里的玩法最刺激。
拆卡直播间比较常见的一种玩法叫“叠叠乐”,规则是消费者购买盲盒卡包,主播代拆,拆出中卡位SSR则再免费开一包、拆出中卡位UR则再免费开两包。第二轮免费赠送的卡包再以相同的规则继续叠加赠送新的卡包,叠加得越多,抽中最高卡位CR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除了叠叠乐,数小马也是一种规则简单,但刺激感十足的玩法。消费者购买盲盒卡包,主播代拆,然后数所有卡牌上卡通小马的数量,不同的数量对应不同的奖励。
整个过程以小博大,小小卡牌,俨然成了彩票一样的工具。在种种玩法的加持下,拆卡直播间变得热闹非凡,消费者在拆卡和兑奖的双重刺激下不断下单购买卡牌盲盒,越玩越上瘾,有的玩家甚至在网络直播间里直接成箱地购买。
几乎所有直播页面的醒目位置,都会明确标示“未成年禁止下单”的字样,主播也会在直播中多次强调,未成年禁止下单。但是在整个直播过程中,主播自始至终都没有核实下单的消费者是不是未成年人。
记者点击进入直播间下单的链接,在付款页面,已经为记者默认勾选了“我已成年、同意代拆”的选项,无需任何操作,就可以直接付款下单,同样没有任何人核实下单人的真实年龄。
一些在直播间买过卡牌盲盒的孩子也表示,直播间中禁止未成年人下单只是一个幌子,他们下单从来都没有遇到过任何障碍。
专家:监管还需多方发力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未成年人学校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任海涛表示,“集卡成瘾”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有不少危害,浅层次的可能是财产损失,有的孩子会将大量零花钱用于抽卡消费;更深层次也更需要重视的是对未成年人心理上的伤害,如果未成年人沉迷于此,花大量心思去抽卡记卡,可能会影响身心发展。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产品、商品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都应该被禁止。从立法目的来看,针对未成年人的盲盒抽卡、集卡以及类似的让未成年人上瘾的商品都应该在禁止之列。”任海涛说。
在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看来,要真正推动《指引》落地,关键在于有关企业要积极主动按照相关要求,诚信守法经营,自觉落实主体责任;有关盲盒行业组织要制定相关自律准则,引导行业自律;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履行监管执法职责,一旦发现违法违规或损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要坚决依法查处,并且公开曝光。
“地方有关部门可以出台保护性措施,对中小学校园周围的盲盒销售进行具体规范,对校园周边区域的商家增强监督和检查频次。”陈音江说,“学校也要发挥课堂优势,老师在课堂上要帮助未成年人树立理性消费的观念,引导其进行积极健康的消费行为。家长也要尽到监管责任,引导孩子开展更加健康的休闲娱乐活动,让他们知道玩乐有度,避免沉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