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05

行业缺少管理规范,从业人员鱼龙混杂 上网找陪驾靠谱吗?

暑假是学生学车的高峰期,很多人虽然拿到证,但面对复杂路况,往往都会心里没底。为了不当“马路杀手”,不少人选择花钱找人陪驾“回炉”。在网上,各类陪驾服务层出不穷。记者调查发现,与相对成熟的驾校培训相比,陪驾行业缺少相关规定或标准,包括收费标准、陪驾流程及效果评价等,从业人员和车辆状况参差不齐。一旦发生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也存在较大争议。

行情:收费无标准 准入门槛低

“我已拿到驾照,但该怎么开车上路,心中没底。”王琪(化名)得知,市场上有专业汽车陪驾服务,决定找他们来练车。但打开网络平台,王琪却挑花了眼。

记者在本地服务网站以“北京汽车陪练”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找到相关信息共7292条。在购物平台、二手交易平台、直播网站和社交网站上,也有大量相关信息。在这些平台上,陪驾价格参差不齐,根据是否需要提供车、用什么车等进行划分,从每小时50元到100多元不等,定价并无标准。

在一些评价网站上,销量最高的往往是两小时100多元的陪驾体验课。但低廉的价格,或许只是“诱饵”。一名陪驾机构工作人员称,很多陪驾是用低廉的价格引诱学员体验一下,目的是推销套餐。

“我去那家机构的营销策略是如果报了长期班,体验的钱就免了,直接抵扣,所以一口气买了10节课。”消费者王女士通过陪驾机构上了一节体验课,花费了198元,课上被推销购买了套餐。“结果我还没用完就学会了,剩下的都浪费了。”

除了陪驾公司以外,网上还有很多兼职做陪驾的个体户在招揽生意。

“体验价是150元一个半小时,正式课是一小时130元至150元。”记者联系到自称是公司在职的陪驾人员李先生。他表示可以私下接单,私下价格会比从公司报名更低,费用可以私下商量。

在社交平台上,还有陪驾人员打出更低的价格。“本人有多年驾驶经验,女生,对新手有良好的耐心,脾气好。60元一小时,两小时起,300元一天。”

乱象:无相应证书 缺评价机制

陪驾究竟教什么?记者调查发现,不同公司或个人提供的陪驾服务内容各不相同,车辆配置标准也并不一致。

“我们提供的车都是加装了副刹车的,剐蹭无责,违章全包。”有陪驾人员称,可以签协议,不满意全额退款。

“用您自己的车,我这边陪驾都不安装副刹车的,副刹车不利于驾驶学习。”同样是在二手交易平台,另一名陪驾人员则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答复。“您是驾驶员的时候,路上所有情况都需要您果断处理,没有人能帮您解决。”

与火热的陪驾生意相比,消费者对陪驾公司、陪驾人员的评价并不多,其中还有不少是“软文”。有消费者发现,无论是社交平台,还是专业点评网站,都很难找到自己想要的客观评价。

记者从多位从业者处了解到,目前不仅是课程安排、收费标准及效果评价等没有形成明确的规范,陪驾职业本身也没有相关的资格证书,大多数提供陪驾服务的人员仅持有驾照。如何判断陪驾人员是否具备教学水平?“全凭技术和公司的品牌效应。”一名在陪驾机构工作的陪驾人员告诉记者。

在网上查阅有关北京陪驾的招聘启事,记者发现,招聘往往要求自带车辆、驾龄3年或5年以上、无重大事故等。个人陪驾没有机构背书,特别是通过二手交易平台、社交网站等渠道发布陪驾服务信息,并没有审核和管理,平台无法证实其发布的信息真实有效,只能靠消费者自行甄别。

提醒:一旦出事故 未必能免责

“对于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国家在教练员、教学车辆等方面都有明确要求。”北京市律师协会交通管理与运输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黄海波谈到,但在陪驾方面,目前国家层面并没有专门法律或管理规定,因此缺乏统一标准,性质难以界定,在陪驾人员资质、陪驾车辆配备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这也就可能带来很多安全隐患。以车辆为例,真正的教学车辆有专门的技术要求,而普通私家车如果擅自改装,显然并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

“一旦在陪驾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会比较复杂,有陪驾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免除驾驶员的责任。”黄海波谈到,驾驶员毕竟已经持有驾驶证,应该对自己的驾驶行为负责,并承担相应的违法后果。发生事故时首先考虑的也应该是驾驶员的责任。至于陪驾在提供车辆或服务过程中,是否存在过失或者过错,有没有违法行为,违法行为与事故之间有没有因果关系,这些都还需要进一步认定。

“如果驾驶员确实需要加强实际上路能力,最好还是选择有资质的正规机构,比如驾校,毕竟驾校在场地、教练员和教学车辆方面都有一定保证,安全方面更可靠。”黄海波建议,驾校可以针对这部分人群开设一些相关课程或服务,满足学员的实际需求。其他社会机构也可以开展相关业务,但前提是完善管理规定,做到有据可循。选择陪驾前,双方应当签订协议明确责任,从而减少不必要的争议和纠纷。

□记者手记

选“带练”最好挑有资质的

从网络的反响来看,陪驾既有市场需求,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通过网络渠道发布接单的陪练业务,对于学员来说是有一定风险的。

这种方式可能存在虚假宣传、服务质量不稳定等问题。记者在多个平台上看到了不少个人发布的陪驾信息。个人陪驾一般会公布自己的服务区域,在工作日晚上和周末提供服务,价格明显低于陪驾机构,大部分个人陪驾为兼职。

但个人陪驾大多没有教练证和机构背书,评价全靠口口相传。记者从这些发布的信息上看到,有一些个人陪驾的驾龄仅有2~3年,不符合大部分机构招聘陪驾教练的要求,只能从事个人兼职。

因此,学员在选择陪练服务时需要谨慎,尽量选择有良好口碑和信誉的教练或机构。也就是说,“新手”驾驶人在选择“带练”服务时,最好选择有“教练员”资质的教练和使用正规的教练车,这样在上路学习过程中安全更有保障。

同时,平台也应该加强监管,确保发布的信息真实有效,并加强对陪练服务的审核和管理。另外,为避免在上路学习过程中产生纠纷,双方应提前进行约定,明确各自的责任。

□观点

陪驾不能游走在“灰色地带”

陪驾服务在“灰色地带”无序发展,原因在于缺乏制度约束、监管主体、行业标准等。与驾校教练不同,国家目前还没有“汽车陪驾”这一职业的相关培训标准和资格证,大多数提供陪驾服务的人员仅持有驾照。同时,我国汽车陪练行业处于“无主管单位,无统一标准,无准入门槛”的状态。

此外,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对“陪驾学员”也没有专门的身份认定。一旦出现事故,相关方容易推卸责任,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陪驾行业的发展,事关道路交通安全,也事关消费者合法权益,兹事体大。因此,对于陪驾服务,亟须予以规范。

(综合北京日报客户端、新民晚报、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