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

学校做“减法”,家长不甘心,各种任务塞得满满当当 这个暑假您给孩子“留白”了吗

N北京晚报

暑假里,中小学给学生减负松绑,厚厚的练习册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自愿完成的各类实践作业。记者调查发现,家长们却不甘心让孩子“浪费”时间,把假期给安排得满满当当:额外增加的笔头作业、上不完的兴趣班、走马观花式的打卡……新学期马上开始了,回首这个暑期,孩子们似乎更忙了,有的孩子甚至盼着早点开学。

现象1

写不完的“妈妈牌”作业

“学校留的作业量不大,一周时间就差不多能写完。假期正是孩子查漏补缺的黄金时期,可不能浪费了。”苗女士的儿子开学就升入初三了,她说,为了让儿子保持不松劲儿的状态,与紧张的初三生活无缝衔接,她在假期里给儿子“加码”,布置了定制版的作业。

苗女士发现数学是儿子所有学科中的短板,就在网上找了相关的视频教学资源,每天让他看两个小时左右的视频录播课,再完成5道练习题。这些看起来并不复杂的额外作业,却让她开启了与儿子“斗智斗勇”的假期生活。下班回家,每当苗女士问起进度,儿子都说完成了,但她一检查就发现极高的正确率背后掺了不少水分,因为一问解题思路,儿子就一脸茫然。“为了防止他抄答案,我提前把习题册的答案撕掉了,可是慢慢发现,他为了应付我,直接在网上搜答案。我们也想让孩子自由安排学习进度,可是现阶段,他缺乏这样的能力。作为家长,我们就想搭把手,但现在看来只有我们干着急,孩子根本无所谓。”苗女士说。

记者调查发现,暑假收到“加码作业”的孩子并不在少数。在社交媒体上,甚至出现了“妈妈牌作业该如何布置”的热门帖子。很多家长跟帖留言,觉得学校的作业“喂不饱”孩子,想为孩子“加餐”。

现象2

消磨兴趣的假期计划

除了各种学科作业,家长还把关注点放在了“兴趣培养”上。岳女士是一位“二孩”妈妈,有一儿一女,开学后儿子上六年级,女儿上二年级。整个暑假,她规划了一张课程表,除了10天的旅游,其余时间都安排了兴趣班。岳女士发现,假期里,哥哥能按照课表坚持上课,妹妹却有点打退堂鼓。“学游泳、画画,妹妹都不排斥,就是乐理课她总想找借口不去。”岳女士无奈地说,好心好意要给孩子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没想到孩子却不领情,“看妹妹逃课,哥哥也开始抱怨体能训练太累了”。

家长们排满的课表,正在“消磨”孩子们的兴趣。过了暑假,冉冉就要升入二年级,“好累啊”成了她的口头禅。妈妈任女士自认为是个开明的家长,并不想给孩子过大的学习压力,所以就安排了几门“轻松”的课程:每周两次的写字课、两次的架子鼓、两次的戏剧表演,剩下一天在家休息,顺便写写暑假作业。但她慢慢感觉到,自己精心安排的暑期计划产生了“副作用”。最明显的是,孩子对架子鼓的热情在减退,她催得急了,一向乖巧的女孩竟然冲她大吼:“我讨厌架子鼓!”

现象3

“特种兵式”的

博物馆打卡

还有家长选择带孩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对考古很感兴趣,这个暑假,和爸爸提前约好了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和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门票,期待来一场奇妙的博物馆之旅。”初一学生李诺轩说,到了四川,他才发现,心心念念的旅行变了样,“在两家博物馆,我们如愿欣赏到了很多‘镇馆之宝’。可是爸爸还不满足,说要让我多长长知识,又安排了各种打卡博物馆的计划。”

7天的行程,父子俩打卡了当地7家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各种景点也没落下,每天至少3万步。“刚开始,我还逛得挺认真的,尤其是历史类的博物馆,每件重点文物都会拍照,后来就有点审美疲劳了。有些博物馆的主题我并不感兴趣,随便看看就走了。”李诺轩说,这趟旅行并没有让他感到放松,反而是为了完成任务去参观,这种“特种兵式”的打卡,让他有点吃不消,“我记得回家那天,我从晚上8点一直睡到第二天中午”。

□观点

闲暇时光

有助于培养创造力

应不应该把暑假还给孩子们?记者采访了中小学教师。老师们表示,假期中学生最重要的就是放松,学校布置一些灵活性较大的作业,涵盖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而不是局限于各种习题册、背书等。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习,度过一个轻松愉快的假期。

“家长们担心孩子暑假过于‘放养’、开学后被弯道超车的心理很正常,但是过度给孩子增负,会削减假期的价值。”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陈苗苗说,一些家长忽视了休闲时光对孩子的心理补偿作用,给孩子布置更多课外作业、培训班,容易过犹不及,造成孩子压力过大、身心俱疲,“如何平衡学习和假期,需要家长和孩子认真规划”。

在陈苗苗看来,成长需要内驱力,家长再怎么外驱,甚至替孩子做规划,都不如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设计一个学和玩兼顾的暑假计划。“与其把暑假的每一天都排满,不妨试着给假期适当留白。”陈苗苗说,要给孩子留出休闲娱乐甚至发呆的时间,“很多心理学研究都表明,闲暇时光有助于孩子创造力的培养。他们能够用这些看似无用的时光,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探究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