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条银簪的方向也有讲究
海都讯(见习记者 何丹莹/文 记者 蔡凯/图)“来福州,簪福气。”今年中秋,福州传统发饰——“三条簪”在榕城的大街小巷走红,不少市民游客趁着假期慕名体验“三条簪”造型。
头戴锋芒,柔中有刚。“三条簪”也称“三把刀”,由三根形状扁平如剑的银簪组成,插在发髻之间的三条银簪,方向也有讲究,主簪刀刃向下,左右副簪交叉,刀刃向外。此外,银簪上还刻有花纹,十分精美,是老福州的一种“时尚饰品”。
据了解,“三条簪”起源于晋代的“五兵佩”,最初为防身用,后逐渐演变成头饰。它既是福州古代女性劳作时固定发髻的工具,也是遇到危险时的自卫武器。今年6月,“福州传统妆束技艺”列入鼓楼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三把刀”妆束重回大众视野,不仅吸引了游客,也带火了相关市场。在中秋期间,福州的标志性古街区三坊七巷、朱紫坊等地,成为“三条簪”文化的集中展示区。漫步在巷弄间,随处可见妆造商铺门前人头攒动,市民游客或挑选心仪的银簪,或坐在镜前由妆造师为她们打造专属的古风造型。
来自上海的王女士趁着中秋假期来到福州旅游,意外地被“三条簪”所吸引。她表示,这次体验让她对福州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计划将这次经历分享给更多的朋友,让更多人了解福州的“三条簪”文化。
“我是在公众号上看到‘三条簪’的介绍,感觉还不错就来了。”正在做妆造的方女士说。
“我们今天早上8点半就开门营业了,这几天生意特别好,每天都有顾客提前一两天预约做‘三条簪’造型,如果临时来做,要排到后面一两天。”位于朱紫坊的一家店铺的负责人介绍,他们在中秋期间特别推出“三条簪”活动,为此还找了资深妆造师,注重还原古代女性的妆容与发型等。
该店内一名妆造师说:“比如说传统发型是没有刘海的,因此我们会特意和顾客协商,也是希望每一位顾客都能在这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据介绍,该店目前有两名化妆师,两个人一天平均接待七八名顾客,一个顾客的妆造平均用时在两个小时左右。
记者了解到,为了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不少店铺还推出了多样化的服务套餐,既有传统的“三条簪”佩戴体验,也有结合现代审美的创新设计。“传统的衣服颜色会偏暗偏单调,我们就在这个基础上重新选颜色再打样制作后供顾客挑选。”该店铺另一位化妆师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