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06

卖惨牟利,百万粉丝网红直播时被抓;记者调查发现,诸如此类编造内容发布短视频的事例不在少数 假剧本短视频还有没有下限

9月15日,记者从沈阳市公安局获悉,百万粉丝网络主播“小小努力生活”肖某某以及其他3名同伙,以编造虚假身世卖惨牟利等方式,扰乱公共秩序,在直播期间被沈阳市公安局沈北新区分局民警当场抓获。其中,扮演“小小”养母的人,是肖某某的亲妈。目前,4名违法行为人已被警方依法处以行政拘留10日处罚。

记者近日调查发现,诸如此类编造内容发布短视频的事例不在少数:一些博主出于引流目的,刻意以当下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剧情演绎,如“凄惨的外卖员”“男女对立”“失足少女”“恶劣犯罪手段”等。不少假剧本孵化的短视频一经发出,迅速引爆舆论。有博主还利用假剧本打造的假人设为商品背书,让不明所以的观众买单。

受访专家认为,治理虚假人设,构建健康的网络生态,平台责无旁贷,在加大监督治理力度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内容创作者的法治教育,引导他们产出更加真实优质的内容。

事由 编造虚假身世卖惨 四个月粉丝超百万

凄凉的身世,悲惨的故事,无援的处境,励志的人设……正像电影里有一句台词“人们往往更容易相信眼前看到的事物”一样,很多人相信了。

“屏幕前善良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们,我是你们的姑娘小小呀。”某网络平台直播间里,“小小努力生活”正在直播。“我自幼被亲生父母抛弃,之后被养母捡回家养大,一场火灾中,养母的亲生女儿不幸去世,养母精神失常后被养父抛弃,如今我带着养母艰难度日……”视频中女孩“养母”抱着公鸡自言自语。

女孩情真意切的表述揪住了屏幕前广大网友的心。“孩子加油”“太不容易了”“钱你一定要收下”……评论区里成千上万条鼓励、关心的留言,让“小小”直播间的流量疯涨,网友打赏不断,主页店铺商品销量飙升。

4月至今,“小小努力生活”账号在肖某某等4人的包装和炒作下以设立虚假人设、直播卖惨方式博取了广大网友的同情心,账号粉丝量达112.8万。

“别动,警察”“把手机放下”。日前,网络主播“小小努力生活”肖某某以及其他3名同伙,在直播期间被沈阳市公安局沈北新区分局民警当场抓获。之后,肖某某等4人供述了以编造虚假身世卖惨牟利等方式,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事实。

调查 用假人设直播带货 夸大宣传诱人下单

山西太原的王先生眼看着自己的父亲在多个“假得不能再假”的直播间越陷越深。

王先生说,父亲老王今年70岁,迷上了刷短视频。不久前,老王开始大量网购各种各样“没有用”的东西:山水摆件、字画、邮票、按摩垫……家里人问他情况他什么都不肯说。直到有一次,王先生偶然听见父亲手机里传来主播卖力带货的声音:“爸爸妈妈们,这是我给你们抢来的宝贝……”主播“上链接”的话音刚落,老王就熟练地拿起手机操作下了单。

王先生查看父亲的关注列表发现,200多个关注大部分都是“××集团”“××家族”这样的昵称。这些主播往往会在主页发布视频作品烘托自己的“富豪”“正能量”人设,评论区里全是支持的声音,不少网友留言称“感恩正能量”“期待直播”。

“这些主播长期剧情演绎,甚至好几个账号形成一个矩阵,全都在演戏,就是为了骗我爸这样没啥经验的人,然后用这种假人设直播带货。”王先生说,他曾在一直播间内看到主播演了半个多小时的“下乡助农遇阻拦,热心大姐带我跑出包围圈”的剧情,之后话锋一转,主播卖起了“人参丸”,号称800多元的“人参丸”给“家人们”只要50多元,不少观众立即下了单。王先生曾向平台举报直播间和账号,但收效甚微。

记者在社交平台上检索“直播 剧本”“正能量主播”等关键词发现,多名网友反映刷到过此类直播间,“人设极其夸张,‘亿万富豪’卖几十元的东西”。此类直播间受众多为中老年人,一些人对主播话术深信不疑。

除“富豪”人设外,在短视频直播间内,还有大量真实性存疑的“成功学大师”“贫苦农民”“情感专家”“通灵主播”等人设。

记者调查发现,实际操作中,一些平台对于剧情演绎的处理方式较为宽松。一些博主在视频或直播间标注系“剧情演绎”基本就能顺利发布,在直播间内大演特演。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此类博主受众是中老年人,他们对短视频平台了解较少,有的甚至不识字,文字标注对他们的警示作用不大。

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文化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程科看来,“文字标注”是对剧情演绎类内容的基本要求,其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受众的知情权,使其不至于混淆“严肃的新闻内容”与“娱乐产品”。

专家

引入正向激励机制 增设明显警示符号

去年,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明确网站平台应当及时发现并严格处置“自媒体”违规行为,对制作发布谣言,蹭炒社会热点事件或矩阵式发布传播违法和不良信息造成恶劣影响的“自媒体”,一律予以关闭,纳入平台黑名单账号数据库并上报网信部门。2024年“清朗”系列行动的重点,就包含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等。

那么,如何治理短视频平台假剧本、假人设乱象?

在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悦看来,目前,一些平台已经更新了相关规则,针对假剧本和假人设问题采取了更严格的治理措施。如有平台规定,创作者在发布虚构内容时必须在显著位置标明“演绎”或“虚构”,未标明而导致误解或引发不实信息传播,平台将对相关账号采取从30天禁言到无限期封禁等严厉处罚;同时要求内容创作必须符合平台社区公约,禁止包括虚假慈善、虚假卖惨等违反公序良俗的内容。

除了处罚违规行为,李悦建议平台可以引入正向激励机制,比如对遵守规则的优质创作者给予流量扶持、曝光机会或其他奖励。另外,也可以考虑增强多样化的提示方式,比如在系统设定中增设针对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保护的单独选项,类似于“青少年守护中心”选项,勾选或开启后在视频开头将自动跳出语音提示或视觉效果明显的警示符号。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何天平认为,平台应当有针对性地升级迭代管理逻辑,必要时开展专项治理,进一步发现潜在的游走在盲区的内容创作,以提升监管效能。

(综合法治日报、南方都市报、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