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43

见证泉州民企的蜕变 也实现了个人的成长

李卓在泉州的民营企业工作

N海都记者 沈舜枝

文/图

1984年,李卓成了沈阳一家国企的普通职员,这份工作一做就是12年。1996年,国企改制,李卓虽然没有下岗,但她的收入也受到不小影响。

虽然家庭经济不错,生活无忧,但年轻的李卓对外面世界的挑战充满期待,在家庭的支持下,她离开国企,跳到一家外企做人资工作,工资从350元涨到1200元。

2004年,她离开家乡南下,第一站是深圳,工资从5000元翻倍到过万元。那一年年底,她在深圳买了一套二手房,每平方米5600元,当时沈阳房价是每平方米1200元。

2008年,李卓来到晋江,在一家知名食品企业任人资总监,年薪税后40万元。收入很高,却没地方花钱。

“那个时候,晋江发展非常快,但市政建设、生活配套、社会治安都跟不上。”李卓说,那个时候,她经常在晚上要走一条1000多米的道路,一盏路灯都没有,晚上都是摸黑走。交通也不便利,公交车很少,中巴又脏又挤。当时,晋江大多数人说闽南话,感觉还是比较排外。

对于一个女性来说,最难受的是没地方消费,高端些的商场都极少,想买件衣服都不知道到哪里逛。

“那些年回沈阳,都没给家人买什么东西,连我的包包都是沈阳的亲戚送的。”李卓说,每次回沈阳,带去的都是海鲜。

没想到的是,仅仅几年以后,晋江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晋江市政建设很高端,治安好,生活的便利几乎可以媲美一线城市,衣食住行各种档次都有。普通话普及程度也很高,城市的包容度大大提升。

“我很庆幸当年有勇气跳出国企。”李卓说,虽然到了民企,压力很大,不仅工作节奏快,而且要不断充电提升自己,以适应企业发展,虽然很苦很累,但个人一直是在成长的。

在泉州待过两家很知名的企业,李卓对于泉州民营企业和老板的成长很是感叹。

初来时,企业管理粗糙,家族化严重,老板缺乏现代管理意识。然而,在“敢拼才会赢”的创业氛围里,一家家企业如同凤凰涅槃般,快速蜕变成长。

现在的泉州民营企业无论是制度体系还是用工环境,跟初创期都是天差地别。

“在泉州,在民企,你不敢停下来,拼命工作不断学习,每天都要成为一个新的自己。”李卓说,她觉得,拼搏的人生最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