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23

52年前的国庆节,见证山美水库建成

一九七二年,郑亚鸿在山美水库工地

1972年国庆节,水库的部分建设者合影

N海都记者 杨江参

一张方脸,慈眉善目,一头灰白短发,街上的车流人潮中,有一位老者骑着一辆电动车在奔走,他就是76岁的郑亚鸿。1967年他高中毕业,1968年到海滨公社当临时工,1969年上山下乡到德化上涌公社插队,之后便开始与水库为伴,一干就是31年。

“我印象最深的是52年前的国庆节,那也是山美水库建成的日子。”郑亚鸿回忆,1971年,他作为山美水库招收的第一批职工,到古田溪水电站培训后,1972年初就来到山美水库建设工地。

郑亚鸿清楚地记得,当时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成千上万的基干民兵和工人、干部、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地奋战;小火车的轰鸣声、汽车的喇叭声和劳动者的打夯声组成一曲动人的工地战歌。大坝已筑到85米高程,民兵们推着手推车来来往往;推土机、压土机不停地工作着;水电站地下厂房施工也已基本完成,开始进行水轮发电机组的安装工作。入夜,工地上华灯初放,远近山头上灯火辉煌,将山美的夜空映照得通亮,外人见了会以为这是一座不夜城。

“我们被安排住在工地的工棚里。”郑亚鸿被分配到安装连电气排,先后参加了组装发电机定子等工作。那些日子里,工地上不断传出喜讯。3月30日,大坝筑到92米高程,胜利抢过拦洪关;7月,大坝工程竣工;8月4日,水库封孔蓄水,19日开始关闸拦洪。当时的口号是:10月1日前完成机组安装任务、投入发供电,向国庆23周年献礼!大家都以饱满的热情,忘我地投入紧张的安装工作中。

郑亚鸿记得,9月25日,安装工作全部结束,接着开始机组的试运行工作。那些天,他们几位同志在工程师带领下,3次下到机坑工作,而机坑里的温度将近50℃,“我们赤膊上阵,只穿一条短裤,脚穿长筒雨鞋,一下到机坑,汗水就不断地往下淌。我们完成任务从机坑上来后,每次都能从雨鞋中倒出一大堆汗水”。

9月30日晚,郑亚鸿参加完机组试运行值班,下班回宿舍,11点多正准备睡觉时,工地上的喇叭响了,播送出激动人心的喜讯:“今晚11时19分,山美水电站通过11万伏输电线路正式向泉州送电了!”顿时,整个工地沸腾了,大家欢呼雀跃,难以入睡。

第二天国庆节,工程指挥部的领导亲临电站厂房,同大家一起将厂房打扫得整洁明亮。当晚,安装连会餐,大家频频举杯,为山美水库、水电站胜利建成投产,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干杯。

郑亚鸿说,如今山美水库是泉州人民的“生命库”,而他们这些当年的年轻人都已退休,但他们忘不了那段艰苦奋斗、激情燃烧的岁月,忘不了在山美水库工地度过的那个国庆节。文字功底深厚的他,退休后甘当“做嫁衣”者,把历史的记录、文化的内涵、语言的艺术传递给读者,先后主编了《泉州市水利志(1991—2008)》《岁月知青》《半个世纪的人生》等,参与编纂《泉州市志(1991—2010)》,出版了3本个人文集,有时比在职时还忙。但他觉得,退休后依然工作着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