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23

重温50年前燃情岁月

龚万全(左二)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介绍南音艺术

龚万全讲述那段青葱岁月的知青故事

N海都记者

黄晓蓉 董加固

1968年,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一时间,全国各地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

1969年1月,初中毕业、15岁的龚万全作为泉州首批知识青年开始上山下乡,奔赴德化水口的山区。龚万全清楚记得,当天中山公园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夹道都是欢送的人群。热烈而又隆重的欢送仪式过后,1000多名知识青年带上简单的行装即刻启程上车,“送别的父母兄弟姐妹眼泪汪汪,迟迟不愿离去,嘱咐一遍又一遍。我们在车里高唱着‘革命青年志在四方,到农村去,到边疆去’……”

龚万全住的房子是木质结构,薄薄的木板不仅不御寒,还漏风。当时龚万全带了一件6斤的棉被,但由于棉被又旧又薄,御寒效果很差。“睡了一个晚上,第二天醒来后,发现手脚都还是冰凉的,连小腿也是凉的。那时候,虽然很冷,可能年纪小会犯困,半夜还是睡着了。遗憾的是,这件跟了我四年多的棉被,最后不知道哪里去了,当时没有意识到收藏起来,不然,放到现在,就很有纪念意义了。”

根据当时大办农业的号召,山区要向荒山要地,向荒山要粮。龚万全和其他知青每天6点多起床,和农民社员去开垦荒地,“即使是大冬天,干一会儿就满头大汗。手上的水泡都磨破皮了,汗水浸透进去,非常痛。几次结茧后才好起来”。

当时全劳力记10工分,只有15岁的龚万全算半劳力记5工分,一个工分折算成钱是8分钱。当时他所在的大队和隔壁大队的知青合办食堂,大家轮流做饭。龚万全说,知青们偶尔会向当地农民买石冻(又叫“石蛙”)、光鱼(又叫“赤目鱼”),“这两样东西比较滋补,有营养。那时,我会用挣的钱去买,算是犒劳自己”。

1973年,学校恢复招生,20岁的龚万全被泉州师范学院(中专)录取,脱产学习了两年。1976年1月,根据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的政策,龚万全被分配到德化祥光小学教语文。

当时中学很少,祥光小学的毕业学生要走很远的路去上中学。为了方便学生就近入学,龚万全向县教育局、公社争取,筹办了祥光小学附中。当时龚万全是校长、班主任、数学老师一肩挑,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第一届二十几名学生,只有一名学生没被高中录取,教学成果排在公社第一。

此后,龚万全又历任公社扫盲干部、泉州市教育局干部、泉州市文化局干部、泉州市委宣传部干部。这期间,南音的申遗工作让他最为难忘。

2009年,泉州南音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龚万全回忆:“自2002年起,泉州南音就开始了八年非遗申报工作的漫长征途,我两次前往巴黎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汇报。”如今,作为古朴典雅、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南音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也得到很好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喜欢上这一古老乐种。